上个世纪60年代,由于三线建设的需要,重庆交通学院(重庆交通大学的前身)派出了61级、62级道桥系、水港系的师生组成勘测设计队(以下简称“测设队”),承担了川云西路(成都—昆明)的公路及桥梁改建测设任务和金沙江航道的测设任务。通过完成生产任务,替代了原教学计划中的勘测毕业实习和设计,把课堂搬到了工地。在野外真刀真枪的测设工作中,师生们经过刻苦磨炼,培养了为祖国奉献的精神、吃苦耐劳的品质和扎实的理论联系实际的专业知识。
老校友参加三线建设回忆录
转瞬60年的时光过去了,为抢救当年重庆交通学院师生参加三线建设中公路、桥梁、航道测设的这段历史资料,当年带领学生投身三线建设公路测设的高光秀教授,积极联系参加建设的重庆交通学院61级、62级的师生,并邀请四川省交通厅公路勘察设计院有关人士,采用不同形式,共同收集、回忆、整理这段历史资料。师生们踊跃参与、分头行动、雷厉风行,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内,收集了文、诗、歌等资料百余篇,照片百余张。每一篇关于三线建设的人和事,都是师生们一段宝贵的人生历练。他们说:“影响并贯穿我们一生的三线精神,意义深远,我们作为历史的亲历者,传承三线精神,责无旁贷。”
重庆交通学院61级、62级学生们,分别于1964年10月和1965年6月在老师们的率领下赴成都,与四川省交通厅公路勘察设计院联合组建了三个公路测设队和两个桥梁测设队,奔赴公路桥梁测设工地,边实习、边生产。师生全力以赴、上下同心、内外相助、共同奋战,“顶烈日,冒严寒;餐风雨,宿荒原;跨河谷,翻山峦;设桥隧,测路涵;排千险,克万难……”终于于1966年7月完成了川云西路等多条公路、桥梁的新建、改建等测设任务。改建的公路有川云西路局部(雅安至鱼鲊),新建的公路有石家湾至华坪公路、冕宁县鸡纳店至洼里公路、甘洛至斯足公路、喜德县凉北森工局辖区内公路、金阳县至灯厂公路,测设的桥梁有石棉县大渡河大桥、汉源县黑石沟大桥、汉源县甘溪坝大桥、冕宁县安宁河大桥、乐山县龚嘴大渡河大桥、绵阳市涪江大桥、西昌南门河大桥和西河桥。
由交通部水运规划设计院和交通部航道工程局组成工程指挥部,进行金沙江宜宾至云南丽江1000多公里航道的开发任务。因任务紧急,交通部动员所属高校重庆交通学院、长沙交通学院、大连海运学院,组成了8个测设队,进行测设工作。重庆交通学院响应号召,以水港系61级和62级两届学生组成了金沙江第一、二、三、七共4个测设队,在老师的带领下参加此项任务。第七测设队由重庆交通学院水港系62级二班学生组成,承担金沙江上游中江街虎跳峡以下100多公里航道的测设任务。金沙江上游,穿行于高山峡谷间,水流湍急、滩险密集,两岸人烟稀少,道路不通,物资匮乏,勘测条件异常艰苦。从1965年5月至1966年12月底,历时一年零八个月,第七测设队胜利完成任务。
四川省交通厅设计院路测三队合影
四川省交通厅设计院路测五队团支部合影
自制测深杆
拉船向上游进发
记述这一段战斗的历程,重庆交通学院的师生在国家需要时,坚定行动为“三线建设”作出了贡献,回忆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对每位参与者来说,有此难忘的经历,实不枉此生。师生们都感到在三线建设中的学习过程和经历,终身受用,永远难忘。他们在多年工作中,成为了交通事业的知名骨干和栋梁,为我国成为交通强国作出了卓越贡献。
路测五队的指导员高光秀老师说:“从1964年10月~1965年6月,我带着1961级学生参加三线建设生产实习,1965年6月下旬~1966年2月,我又带1962级学生参加三线建设生产实习,共历时17个月,在真刀真枪的环境里,我学到了这一生都享用不完的知识和力量,所以我要感谢学校给予我的机会!17个月的川云西路改建测量工作是在实践环境下进行的,施工队伍紧跟着我们的。川云西路原来的技术标准就低,路基宽度6.5米,泥结碎石路面,弯道多,坡度陡,光是通车都难,而我们还要进行测量,要保证我们队员的人身安全,真的是很不容易。工作条件是艰苦的,但对我的意志的锻炼是有好处的。”
专业课教师李光义老师说:回忆起1964~966年与路桥61、62级的同学们一起参加三线建设那些激情燃烧的岁月,仿佛就在昨天。学校响应国家建设的号召,路桥专业61、62级的学生以及各学科教师和政治辅导员,组队奔赴攀西地区支援三线建设,完成了数百公里道路和10余座大桥的勘测设计。从教学角度看,实际上是把课堂搬到了工地,以完成生产任务代替了原教学计划中的路桥勘测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在野外真刀真枪的测设工作中,师生们经过刻苦磨炼,培养了为祖国奉献的情操,吃苦耐劳的品质,扎实的理论联系实际的专业知识,为工科专业提高教学质量,实践出了一条合适的路子。
路61级一班学生陈小理说:“我怀念在母校和三线建设中呕心沥血地哺育我们成长的恩师们,我怀念当年同学同甘共苦而后分别踏遍万水千山,为祖国的交通事业和各项建设作出很多贡献为之奋斗一生的老同学们,我怀念三线建设这只使我们从幼稚青涩走向成熟,并使我们终生难忘受益的不朽摇篮,我想,历史也不会忘记。”
桥62级学生杜秋仙说:“参加三线建设这一段经历是我一生中的宝贵时段,感慨万千,终生难忘。写诗一首:三线建设红旗扬,我等革命上战场。交通先行重任担,边学边干展特长。千难万险足下踩,高山急流定服降。测设路桥洒城乡,条条宏途人车忙。”
路62级二班学生陈树恒说:“1965年至1966年的三线建设暨生产实习,影响、培养、造就了路62级这一批人,使之日后成为了国家交通建设有用的高级人才,在不同的岗位上为交通事业的发展奋斗不息!”
桥61级一班学生刘绍镛说:“竖井核试验工程的圆满成功,凝聚了几代科技人员、老一辈科学家的智慧和创造,是广大官兵艰苦奋斗、无私奉献、流血流汗甚至献出了生命的结果。作为重庆交大的学子,虽然未能按原初衷从事修桥铺路的事业,但是,国家选择了我为祖国的核试验事业服务,成为马兰人的一员,我为此而自豪,感谢母校的培养,感谢‘三线建设’精神激励我为国防科技事业奉献一生。”
路62级一班学生向南阳说:“这次毕业实习经历了一年零两个月。我们晴天出工,雨天上课或政治学习,或完成内业工作。在老师们言传身教下,在设计院的工程师、技术员和测工师傅们的耐心教导和帮助下,使我们学到了公路和桥梁勘察、测量、设计的全套本领,是一次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的成功典范。我们个人的思想、知识和本领有了很大的提升,同时也为三线建设尽了绵薄之力,完成了上级交给的任务。为我们毕业后参加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路62级一班学生张素芬说:“在三线建设生产实习中,我学到了很多东西,从理论到实践,从思想认识到内外业的实际操作,以及对特殊情况的处理。这为我们毕业分配,响应祖国“四个面向”的号召,被分配到艰苦地方去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我们路62级同学毕业后大多都分配到很艰苦的地方去了,他(她)们在最困难、最艰苦的地方默默无闻地贡献自己一生。虽然不是轰轰烈烈,但也不是碌碌无为,我们无愧为学校培养出来的大学生。”
前不久,由重庆市档案馆和四川省档案馆联合开展的“印记100”-川渝地区档案馆建党百年档案宣传系列活动,共收到川渝两地133个各级各类档案馆436份红色档案参与名录库选评,其中四川片区309份,重庆片区127份。经过层层推荐、内部初审、专家评审等环节,最终经领导小组审定,评选出100件(组)红色珍档入选名录、29件(组)红色珍档入围名录库。“重庆交通大学三线建设时期川云西路公路及桥梁改建与金沙江航道测设档案”(高光秀等提供)入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