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交大

当前位置: 新闻首页 >> 人文交大

字体: 【小】 【中】 【大】  打印:

【建校70周年专栏】郑皆连院士:回忆毛邦荣老师

日期:2021年10月21日 16:19 作者:郑皆连 来源:宣传部 校史馆 点击率:

编者按:

“离开重庆交通学院(重庆交通大学前身)已经56年,学校老师的教育至今未忘,尤其是毛老师教的结构力学已经融入我脑海中,在设计、施工中灵活运用。”

因为感谢母校、感恩老师,郑皆连院士一直心系母校发展,2004年,郑皆连院士受聘为学校特聘教授,为学校组建科技创新团队,领导团队成员从事科研、学科建设及人才培养等工作。即使再忙,郑皆连院士每年都要往返母校数次,为学校发展不遗余力,听汇报、出主意、想办法,从带领团队成员开展科研工作,到指导学校重点科研平台的建设发展大计,再到为学校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出谋划策,时时闪耀着大智慧的光芒,无不饱含着对母校的深情厚谊。

回忆毛邦荣老师


在我的母校诞生70周年的日子里,作为重庆交通学院桥613的学生,时常回忆在母校读书的情景,回忆我敬爱的老师。特别是已经病逝47年的结构力学老师毛邦荣,因为他教课好,同学们都尊称他“毛结构”。他把枯燥、难懂的力学讲得生动、活泼、形象、准确。比如,他讲力矩分配法计算刚架内力时说,节点力矩每分配一次,逼近真值一步,无限循环下去,就能无限逼近真值,就像从学校走路到海棠溪,每走一步就接近海棠溪一步,不断走下去就能逼近海棠溪,形象地说清了两者的相似性,但他又指出了两者的差异性,前者永远不能达到真值,后者一定会到达海棠溪,这把极限概念也讲清楚了。因为,当时同学们从学校到重庆市中心区,必步行到海棠溪乘船过江,以此为例,谁也能听懂。

毛邦荣老师

60年代的校园,青楼、红楼、水塔

60年代的教学大楼

毛邦荣老师上课时着装随意,讲课谈笑风生,使枯燥的力学变得生动,课堂上无人瞌睡,深受同学欢迎,有人批评他不严肃,他仍我行我素。他与多数老师不同,不要求课堂笔记,不争复习时间,只要求听懂课、独立完成作业即可。当然,严查学生课堂笔记,争本科复习占用自修时间份额的老师也是为了学生学好,尽管各位老师教学风格不同,但他们始终把教好学生作为第一要务。

我在学力矩分配法时,发现三跨刚构节点力矩无穷次分配传递时,每次分配数组成了一个递减等比级数,因此,可以通过求和,得到总分配数,进行一次分配,一次传递就可得到杆端力矩,而且是真值。我按此法完成一道作业,毛老师批改作业时发现了,高兴地告诉我,这是湖南大学周泽西教授5年前发明的集体分配法,毛老师的鼓励更加激发了我学习结构力学的积极性。

离开重庆交通学院(重庆交通大学前身)已经56年,学校老师的教育至今未忘,尤其是毛老师教的结构力学已经融入我脑海中,在设计、施工中灵活运用。1968年首创我国双曲拱桥无支架施工新工艺,解决了不立拱架修建拱桥的难题。1978年,广西安装了第一台电子计算机,我在搭班学习1个月电子计算机算法语言后,未学过有限元,仅凭借各位老师教我的数学、桥梁,特别是毛老师教的结构力学位移法知识,编制了广西第一个拱桥静力计算程序和顶推连续梁内力计算专用程序,用在实桥设计中;凭借毛老师教的结构力学,对调控劲性骨架混凝土拱桥浇注拱圈混凝土过程中发生的瞬时应力及降低拱圈永存应力的研究和实践取得了重大突破,指导了世界最大跨径钢管混凝土拱桥、劲性骨架混凝土拱桥成功建设。为我国这两类拱桥的高质量、高速度发展,技术领先世界作出了贡献。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3项,李国豪桥梁原创技术奖、茅以升桥梁大奖,我带领的拱桥研究团队获第二届全国创优争先奖,1999年评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http://news.cqjtu.edu.cn/__local/8/DA/AD/6579023E7C93A890EB9EB273948_F95F95FA_DCB1.png

郑皆连院士参加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

http://news.cqjtu.edu.cn/__local/8/1A/E1/CA08DE008E94D47FC616ABBDBD3_BDA30967_14CCA.jpg

郑皆连院士视察我校沙漠生态恢复实验基地

郑皆连院士来校讲座

成绩首先归功于遇上了国家大规模建设公路、铁路的好时代,归功于团队的努力,归功于学校老师特别是毛老师的教诲。

分享:

编辑:徐洁

审核人:白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