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交大

当前位置: 新闻首页 >> 人文交大

字体: 【小】 【中】 【大】  打印:

【1979,我与改革开放同行】邓卫东:坚守岗位数十载,愿为铺路石

日期:2019年10月15日 16:32 作者:大学生新闻社 徐鑫鑫 来源:校联办 宣传部 点击率:

邓卫东,1983年毕业于我校公路工程专业,毕业后分配至交通部重庆公路科学研究所(现招商局重庆交通科研设计院有限公司)工作至今,主要从事公路边坡工程、公路特殊地基处理工程、公路景观工程的科研、设计与技术咨询工作。同时,他还是全国注册岩土工程师、注册公路工程师,国务院政府津贴专家,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中国公路学会专家委员会委员。

在邓卫东工作的30余年里,先后主持和参与省部级重大科研项目30余项,获得国家和省部级科技奖励21项,发表论文60余篇、出版专著8部;参与重大勘察设计项目10多项,参与重大工程技术咨询30多项;主持和参编国家和交通运输部规范标准6项。

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

其实,在高考结束的时候,邓卫东的志愿并不是学习道路工程。那时候邓卫东的梦想是成为一名救死扶伤的医生或者是教书育人的老师,但是在高考填报志愿的时候,一个无心之举,填报了重庆交通学院,录取到了我们学校的公路工程专业。“当时我国的公路建设非常落后,这个专业在全国没有什么名气,最开始心里还有一点小落差,但后来随着国家改革开放的发展,我们正好赶上了国家建设发展高潮,学到的东西也有了用武之地。现在回头来看,没有所谓的差专业,只要这个专业能够满足国家的需要,能够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做出贡献,就是一个好专业。”邓卫东感慨道。

邓卫东对大学时光很怀念,大学里的老师、同学,甚至所学的课程对他的人生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邓卫东表示:“那时校园的生活不像现在这么丰富,外面的诱惑也没有现在这么多,学习成了我们的主要生活内容。在大学结识的老师同学、学到的专业知识都是我这一生最宝贵的财富,也对自己以后的工作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邓卫东毕业工作了一年后,在1985年,就有幸参与了我国第一条高速公路——京津塘高速公路的建设。邓卫东说:“我们很多同学,如李良、胡晓华、严佳机等都参与了京津塘高速公路建设项目,大家不时在工地上见面,都感慨这个圈子其实很小。”

邓卫东在前辈的带领下,与设计单位共同研究解决京津塘高速公路面临的软土地基处理问题。由于当时高速公路软土地基处理在国内刚开始,没有规范可循,国外资料也少,不系统,且各地软土的成因、性质、厚度也不相同,因此整个研究过程很艰辛。这让邓卫东深刻地意识到自己的知识储备不够,在邓卫东看来,本科教育是一个普适性的教育,自己学到的大都是一些基础性的知识。

想要更好地做研究就应该找个方向深入学习,这一个项目的经历让邓卫东做了读研深造的决定。1986年,邓卫东进入天津大学岩土工程专业学习。邓卫东告诉记者:“在研究生的这三年里,我学习到了更深的专业知识,这对我的提升很大。”不同于其他研究生同学是,邓卫东更知道自己需要学什么,学习成为了主动行为。后来,邓卫东还于2000~2003年,在长安大学道路与铁道工程专业学习,获博士学位。“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学习是无限的。随着时间的推移,你会发现你的知识储备远远是不够的。我们只能活到老学到老,这样才能适应我们的生活与工作。”邓卫东寄语年轻人。

30余载光阴岁月,投身于公路建设事业

在参加工作的前期,邓卫东主要研究的是软弱地基处理的问题。后期,随着我国山区高速公路的发展,更多的遇到了边坡稳定及环境保护问题。邓卫东又将研究方向转入到了山区公路研究,和他的团队一起为西部公路的建设提供解决方案。“由于很多环境问题扑面而来,我们必须要将环保与建设兼顾。”邓卫东表示国家的需要就是他努力的方向。

前前后后,邓卫东带了好几个科研团队,很多时候他们要奔赴全国各地,深入现场实地调研,提供解决方案,他们不直接参与建造,但他们却是那群在背后默默付出的人。“一个单位和个人的发展都要和国家的需求紧密结合,我很荣幸能够为祖国的发展建设贡献一份微薄的力量,或许我们就是每一条公路上的铺路石吧。”邓卫东笑着谈到。就这样,邓卫东在这个岗位默默工作了30多年。

邓卫东还在我校担任研究生导师,前前后后带出了30多名研究生。邓卫东希望同学们能够迎头赶上,不怕困难,坚持就一定会看到希望,这也是他对母校美好的祝愿。

分享:

编辑:徐洁

审核人:陆志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