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重庆交通大学的故事,始于1951年那个百废待兴的年代。从长江南岸七公里旧车棚,到如今巍然屹立于山水之间的学术殿堂,七十四载风雨兼程,每一步都烙印着奋斗的足迹,每一页都书写着时代的华章。
《校史故事365》如同一条蜿蜒的时间之河,将这段波澜壮阔的历程,凝练为三百六十五个动人瞬间。这里,有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创业艰辛,有“明德行远、交通天下”的壮志宏图;有实验室里通宵不灭的灯火,有崇山峻岭间勘测选线的足迹;有恩师谆谆教诲的温暖记忆,有同窗砥砺共进的深厚情谊。这一个个故事,或激昂,或温情,或引人深思,它们如同璀璨的星辰,共同编织成重庆交大光辉的历史星空。
我们撷取这些历史的片段,不仅是为了铭记与致敬,更是为了传承与启迪。希望这本故事集,能成为连接过往与未来的桥梁,让新一代交大人从中汲取智慧与力量,在新时代的征程上,继续挥洒汗水,续写属于重庆交通大学“志图山海、交通天下”的明天。
王绍成:让江河记住他的名字
交大校园里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水港系的根,扎在一条河里,也写在一个人的名字里。”那个人,就是重庆交通大学河海学院教授——王绍成。他一生与水相伴,也一生与实验室相连。人们说他“让江河记住了自己的名字”,因为他用一生的时间,解读水流的脾气,驯服河道的秉性,让无数险滩变通途,让一所年轻的学校在中国航道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印记。

王绍成(左六)
1953年从四川大学水利系毕业后,王绍成先后在大连工学院、成都工学院任教,从事水力学实验室建设与教学科研工作,为我国早期水利实验教育积累了宝贵经验。1961年,他调入重庆交通学院水港系。初到重庆时,王绍成才三十岁出头。彼时的重庆交通学院水港系,好似一个“纸上蓝图”,实验室没有仪器,课程没有教材,教师亦寥寥无几。面对“白手起家”的困境,王绍成没有退缩。为了给学生们上一堂像样的水港专业课,他跑遍重庆的两江四岸,一页页绘制示意图,一寸寸丈量岸线。返校途中,他望着嘉陵江的滚滚浪涛,轻声自语:“我们迟早要有自己的实验室。”那句话,他记了一辈子。王绍成白天上课,晚上写讲义,厚厚几本手稿成了学院最早的一批教学资料。多年后,当学生们翻阅那泛黄的讲义纸,仍能感受到他当年的热情与坚守。
改革开放后,王绍成主持重建水港综合实验室,从最初的几间老屋,到建成港工厅、航道厅、水力学厅等实验区,总面积达七千多平方米。他带着年轻教师和学生昼夜试验,建模、测流、调沙……终于让重庆交大的水港实验室成为全国同类院校中领先的科研基地。有人问他为何如此执着,他笑着说:“要为科学留一块能试水的地方。”
王绍成勇于治水,也潜心治学。他总说:“河流是有性格的,急的时候要疏导,缓的时候要引导。”这句话既是他研究河流的宝贵经验,也是他育人成才的智慧。在科研方面,他是中国山区河流航道整治理论的开拓者之一。在交通部组织领导下,作为编写组主要成员完成了我国第一部系统研究山区河流整治的专著《山区河流航道整治》,总结南方复杂地形条件下的治理规律,使我国在这一领域跻身国际先进水平。此后,他与广西航道局合作出版了《卵石滩整治》,首次提出卵石滩险的整治原理与工程方法;他主审我国首部水港专业教材《航道整治》,主编《河流动力学》,与长江航道局王士毅教授共同主持完成《航道整治工程手册·山区河流航道整治篇》等代表性著作,奠定了中国山区航道整治理论的学术基础。可以说,王绍成不仅在实验室“造模型”,也在书页上“造航道”,为后来者留下了可通可行的学术航程。

王绍成远赴云南治水
然而,让人难忘的,不光有王绍成的诸多荣誉,还有他那份赤子情怀与责任担当。上世纪八十年代,王绍成作为重庆代表参加“三峡工程对长江航运影响及对策研讨会”,在会上提出三峡大坝高水位应设为180米的科学建议,从防洪、航运、电力多角度分析其可行性。尽管意见一度未被采纳,但几年后的事实证明,他的判断极具远见,也极其科学。重庆市政府将其方案上报中央,为三峡工程的建设方案的最终形成提供了重要依据。随后,他被聘为长江三峡工程泥沙专题论证专家,1991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人们对他印象深刻,或许并非因为他的头衔与光环,而是由于他敢在权威面前说出“水”最本真的逻辑。

王绍成考察金沙江
王绍成的一生都与河流相依。1976年,他带领师生远赴云南景洪参与澜沧江大沙坝治理工程。那是一个水急滩险、条件艰苦的地方,王绍成与学生同吃同住,在工地帐篷里画图纸、记流速。一次挑水途中,他摔伤了腰椎,又绑上毛巾继续工作。半年后,整治方案落地,澜沧江航道畅通无阻,他说:“那是我见过最美的水。”
学生们最难忘的,是他那句常挂在嘴边的话——“做学问不能急功近利,河道从不迎合人的意愿,科研也一样。”他以这句话要求学生,也要求自己。他的人生,鲜有周末和假期,他总是每天清晨七点就准时出现在实验室。有人问他为何如此执着,他淡淡一笑:“我这一生就想把江河讲清楚一点,再清楚一点。”
退休后,他仍关注学院发展,多次为青年教师开设教学研讨会,分享课程建设经验。重庆交通大学后来在港航工程学科领域取得的飞跃式发展,离不开他和那一代奠基者的默默奉献。2011年,“国家内河航道整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落户交大,业内评价说:“这是几代水港人的心血凝结。”而王绍成,就是其中贡献卓著、成就斐然的一位。
王绍成的青春与人生,献给了江河湖海,献给了教育事业,献给了强国复兴之路。他用学术为江河立传,用信念为学校奠基。时间带走了青丝,却带不走他对事业的热爱与坚守。如今,两江潮水依旧奔腾不息,那栋水港实验楼傲然屹立,年轻的科研者们仍接续他的精神不断奋斗。王绍成的一生,一如他挚爱的长江一般,勇毅前行,奔流不息,用毕生的智慧与汗水,为中国的水运教育事业写下壮阔的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