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史故事365

当前位置: 新闻首页 >> 正文

字体: 【小】 【中】 【大】  打印:

【校史故事365】南山下的墨香岁月:《重庆交通大学报》四十载春秋笔记

日期:2025年11月23日 13:53 作者:旅游与传媒学院 彭薇 来源:宣传部、旅游与传媒学院 点击率:

前言:

重庆交通大学的故事,始于1951年那个百废待兴的年代。从长江南岸七公里旧车棚,到如今巍然屹立于山水之间的学术殿堂,七十四载风雨兼程,每一步都烙印着奋斗的足迹,每一页都书写着时代的华章。

《校史故事365》如同一条蜿蜒的时间之河,将这段波澜壮阔的历程,凝练为三百六十五个动人瞬间。这里,有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创业艰辛,有“明德行远、交通天下”的壮志宏图;有实验室里通宵不灭的灯火,有崇山峻岭间勘测选线的足迹;有恩师谆谆教诲的温暖记忆,有同窗砥砺共进的深厚情谊。这一个个故事,或激昂,或温情,或引人深思,它们如同璀璨的星辰,共同编织成重庆交大光辉的历史星空。

我们撷取这些历史的片段,不仅是为了铭记与致敬,更是为了传承与启迪。希望这本故事集,能成为连接过往与未来的桥梁,让新一代交大人从中汲取智慧与力量,在新时代的征程上,继续挥洒汗水,续写属于重庆交通大学“志图山海、交通天下”的明天。

南山下的墨香岁月:《重庆交通大学报》四十载春秋笔记

清晨的南山还浸在薄雾里,学府大道66号的黄桷树叶缀着露珠,重庆交通大学的校园已渐渐苏醒。教学楼里的灯光次第亮起,图书馆前的石阶印上晨读学子的足迹。党委宣传部的办公桌上,一份带着油墨清香的报纸,正静静等候着与师生的相遇。这份报纸,就是《重庆交通大学报》。从1986年夏初的第一缕墨香飘起,到如今已走过近四十载春秋,它像一位沉默的见证者,用一版一页记下学校的发展脉动,也藏着无数交大人的青春与乡愁。

时间退回到1986年初春,南山的风里还带着寒意。彼时学校恢复独立办学已七年,教学和生活条件依然艰苦,南岸一带经常停电,雨天的路上满是泥泞。可是师生们干劲十足,课堂上求知若渴,工作中攻坚不止,校园里洋溢着蓬勃向上的精气神。重庆交通学院(重庆交通大学前身)党委宣传部的办公室里,几位老师围坐在一张旧木桌旁,茶杯中升起的热气模糊了他们的面容。“我们是不是该办一份自己的报纸?”有人开口,“该有一份报纸,记下咱们交院人的奋斗,凝聚师生的心!”大家纷纷表示支持。这份朴素的愿望很快得到了校领导的全力支持。创办校报,成了当年校园里振奋人心的共识。

创办之路,满是艰辛,却也满是赤诚。大家决心把校报办成反映师生心声、记录学校发展的窗口。没有专职编辑,就从各院系抽调骨干教师兼职;缺乏印刷设备,就一次次往返于学校与校外印刷厂之间;稿件来源不足,就挨个儿走访班级,发动学生组建通讯员队伍。那些日子里,办公室的灯光常常亮到深夜,老师们一边批改稿件一边探讨版式,学生通讯员穿梭在校园里采访,油墨的清香混着纸张的气息,成了最动人的校园味道。

1986年6月1日,这个注定被载入校史的日子,四开四版的《重庆交通学院报》正式与师生见面。作为党委机关报,它肩负着宣传政策、记录校情、凝聚人心的使命,并逐步确立了每半月一期的出刊频率。在那个没有互联网的年代,校园里最重要的宣传媒体就是《院报》和广播。每期《院报》一出,师生们争相传阅,报架前总围满驻足阅读的身影。首期刊登的那篇《路之情》至今为人称道,经编辑蒋忠全老师润色后,以“一条向往的路,深情的路,朝霞迎着你飞奔,青春推着你向前”收尾,道出了交大人“甘当路石”的情怀。

早期的校报,版面朴素,内容却扎实,字字句句都是学校发展的真实写照,如今已成为研究校史的珍贵史料。更令人骄傲的是,校报的声音还走出了校园,被中央及省市媒体转载,据记载,邓家钦老师采写的反映交院教学改革的文章被《人民日报》《中国教育报》《重庆日报》等多家报纸刊登。校友田文国的《万里天山行》《迟到的大学生》,被省市乃至全国媒体转载,《万里天山行》还荣获“四川省高校好新闻”二等奖。“富有特色的交院之声”被《中国交通报》宣传报道。校报就像一扇窗,让外界看到了交院人的治学态度与家国情怀,也为师生搭建了展现自我的广阔舞台。

校报上登载的大量照片,不仅留住了珍贵的时代影像,更成为后续研究校史的重要史料。那些带着岁月痕迹的黑白褪色照片,清晰铺展开学校的“来时路”,而技术的变革,也让这份报纸不断焕发新生。

西南交通专科学校正式创立开学典礼师生员工合影

1994年,校报迎来首次改版,版面设计和内容质量进一步提升。当第一份胶印报纸送到编辑室时,大家争相传阅,摸着光滑的纸面,感慨“咱们的报纸越来越像样了”。

2006年2月14日,教育部批准学校更名为重庆交通大学。这份与学校命运紧密相连的报纸,也正式更名为《重庆交通大学报》。当年首期更名的报纸上,字里行间满是对未来的期许,校报也随之开启了新的发展篇章。

时光荏苒,南山的草木枯荣交替,时间来到2020年。这年9月,一份特殊的捐赠让校报故事再添温情。时任湖南怀化市交通运输局副局长的1985级校友田文国,将珍藏了34年的首期《重庆交通学院报》捐给了学校档案馆。“1986年6月的一天,我突然被院报负责人蒋忠全老师叫上,他手上拿着一份报纸和几块钱,笑容满面地告诉我,这是刊登我作品的院报和稿费。”田文国在回忆中这样写道。他记忆中那张还带着油墨香的报纸,是他人生中文字首次变成铅字的见证。毕业三十多年来,每次翻开那份微微泛黄的报纸,仿佛又回到了南山下那些年轻的早晨。

1986年6月1日出版的首期《重庆交通学院报》

近四十载春秋流转,《重庆交通大学报》已累计出版超过600期,发表文章近3万篇,定格图片数万张,形成了一部完整的“纸上校史”。它记录了学校从单一工科院校到多科性大学的跨越,见证了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时代变迁,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校园记者。从创刊号倡导的“铺路石精神”,到如今弘扬的“明德行远、交通天下”校训,校报始终是校园文化的建设者与传承者,将交大人的精神内核代代相传。

如今,媒体形态日新月异,但《重庆交通大学报》依然坚守在南山下,在坚守中创新,在传承中发展。正如一位老编辑所说:“报纸会老,但新闻不会;形式会变,但传承不变。”这份创刊于1986年的报纸,仍在时代浪潮中焕发着生机。墨香岁月悠悠,它还在书写,也还在等待下一个翻开它的人。

分享:

编辑:黎昱睿

审核人:叶勇 徐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