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史故事365

当前位置: 新闻首页 >> 正文

字体: 【小】 【中】 【大】  打印:

【校史故事365】郑皆连:引领世界拱桥建造技术的中国工程院院士

日期:2025年11月18日 17:30 作者:旅游与传媒学院 李宏鑫 来源:宣传部、旅游与传媒学院 点击率:

前言:

重庆交通大学的故事,始于1951年那个百废待兴的年代。从长江南岸七公里旧车棚,到如今巍然屹立于山水之间的学术殿堂,七十四载风雨兼程,每一步都烙印着奋斗的足迹,每一页都书写着时代的华章。

《校史故事365》如同一条蜿蜒的时间之河,将这段波澜壮阔的历程,凝练为三百六十五个动人瞬间。这里,有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创业艰辛,有“明德行远、交通天下”的壮志宏图;有实验室里通宵不灭的灯火,有崇山峻岭间勘测选线的足迹;有恩师谆谆教诲的温暖记忆,有同窗砥砺共进的深厚情谊。这一个个故事,或激昂,或温情,或引人深思,它们如同璀璨的星辰,共同编织成重庆交大光辉的历史星空。

我们撷取这些历史的片段,不仅是为了铭记与致敬,更是为了传承与启迪。希望这本故事集,能成为连接过往与未来的桥梁,让新一代交大人从中汲取智慧与力量,在新时代的征程上,继续挥洒汗水,续写属于重庆交通大学“志图山海、交通天下”的明天。

郑皆连:引领世界拱桥建造技术的中国工程院院士

1962年,一纸转学通知将郑皆连送到了重庆交通学院(现重庆交通大学)桥梁与隧道专业的课堂。谁也未曾料到,这段缘起命运的求学经历,会为中国拱桥事业浇灌出一位跨越半个多世纪的领路人。在七公里的校园里,他埋下的不仅是桥梁工程的知识种子,更孕育了与母校绵延六十载的深厚缘分。

初入交大时,郑皆连便显露出对桥梁结构的敏锐直觉。1965年盛夏,带着母校“严谨求实”的治学烙印,他告别重庆,奔赴广西百色的深山峡谷,从此与拱桥结下一生之约。这份在交大积淀的专业素养,成为他日后破解无数工程难题的底气。

郑皆连院士在交大参观国家重点实验室(右二)

“水阻架桥,山挡辟路”,这是郑皆连刻在骨子里的信念,而这份闯劲恰是在交大求学时埋下的伏笔。上世纪60年代末,百色地区拱桥支架被洪水冲垮的场景令他痛心不已,“不立支架建拱桥”的念头在他心中萌生。凭借在交大习得的结构力学知识,他反其道而行之,提出“用钢丝绳吊拱肋”的大胆构想。1968年,27岁的郑皆连成功建成我国第一座无支架施工双曲拱桥——灵山三里江大桥,跨径46米的突破,让全国20多个考察团纷至沓来,这项技术仅在广西就节省木料超1万立方米。

岁月流转,郑皆连与母校的联系从未间断。2004年,已是中国工程院院士的他欣然受聘为重庆交通大学特聘教授,将毕生工程经验反哺母校育人事业。在他的感召下,一批批交大学子投身桥梁领域,而他主持的多项重大工程,也成为母校产学研结合的鲜活教材。这份“求学——实践——回馈”的闭环,正是他与交大缘分最生动的注脚。

郑皆连院士在交通厅办公室

真正的大师,永远敢于挑战自我。1992年,邕宁邕江大桥建设陷入困境,312米的跨径让传统工艺难以为继。郑皆连果断摒弃自己早年创立的技术,提出“先合龙后松索”的创新方案。无数个深夜,他在工棚里推演计算,交大所学的结构力学知识再次发挥关键作用。1996年大桥建成,其技术被评为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而他“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的治学态度,与母校的育人理念一脉相承。

2017年,平南三桥项目的拱桥方案两度被否决,76岁的郑皆连带着交大赋予的执着精神,连夜写下三页半汇报提纲,详细阐释技术可行性,主动请缨出任专家组组长共担风险。最终,这座主跨560米的“世界第一拱”不仅节省投资巨大,更首创复合基础技术,将拱桥从岩石地区推广到非岩地区。2024年,83岁的他再攀高峰,主持建成跨径超600米的天峨龙滩特大桥,摘得国际桥梁最高奖,用一生践行着“把论文写在拱桥上”的誓言。

“世界第一拱”平南三桥

从嘉陵江畔的青涩学子到享誉世界的桥梁泰斗,郑皆连的人生轨迹始终镌刻着交大印记。他三获国家科技进步奖,斩获乔治・理查德森奖等诸多殊荣,却始终铭记母校教诲,坦言“我不是天才,是实践造就了我。”如今,84岁的他仍在撰写120万字的工程总结,只为给后人留下宝贵经验,这份匠心传承,恰是对母校最好的回馈。

桥通南北,缘系西东。郑皆连用一生架起了跨越天堑的通途,也架起了与重庆交大跨越甲子的精神桥梁。他的故事,既是中国拱桥技术领跑世界的奋斗史,更是交大人“明德行远、交通天下”校训精神的生动诠释。

分享:

编辑:黎昱睿

审核人:叶勇 徐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