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史故事365

当前位置: 新闻首页 >> 正文

字体: 【小】 【中】 【大】  打印:

【校史故事365】学术筑基,博士点落地:重庆交通大学的奋进征程

日期:2025年11月14日 16:43 作者:旅游与传媒学院 陈鑫 来源:宣传部、旅游与传媒学院 点击率:

前言:

重庆交通大学的故事,始于1951年那个百废待兴的年代。从长江南岸七公里旧车棚,到如今巍然屹立于山水之间的学术殿堂,七十四载风雨兼程,每一步都烙印着奋斗的足迹,每一页都书写着时代的华章。

《校史故事365》如同一条蜿蜒的时间之河,将这段波澜壮阔的历程,凝练为三百六十五个动人瞬间。这里,有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创业艰辛,有“明德行远、交通天下”的壮志宏图;有实验室里通宵不灭的灯火,有崇山峻岭间勘测选线的足迹;有恩师谆谆教诲的温暖记忆,有同窗砥砺共进的深厚情谊。这一个个故事,或激昂,或温情,或引人深思,它们如同璀璨的星辰,共同编织成重庆交大光辉的历史星空。

我们撷取这些历史的片段,不仅是为了铭记与致敬,更是为了传承与启迪。希望这本故事集,能成为连接过往与未来的桥梁,让新一代交大人从中汲取智慧与力量,在新时代的征程上,继续挥洒汗水,续写属于重庆交通大学“志图山海、交通天下”的明天。

学术筑基,博士点落地:重庆交通大学的奋进征程

2006年的金秋,一则来自教育部的批复文件,让重庆交通学院的校园彻底沸腾。“增列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的消息,像一束光照亮了嘉陵江畔的这片教育热土。当“重庆交通大学”的新校名与博士点的资质一同尘埃落定时,校史馆里那幅泛黄的川藏公路地图也见证了这枚沉甸甸的“博士勋章”。这一刻的喜悦早在1951年就已埋下了希望的种子。

重庆交通大学首任校长穰明德(右一)率队踏勘川藏公路线路

博士点的根基,深植于国家战略的沃土。1951年,为响应毛主席“修建康藏公路、建设大西南”的号召,在邓小平主持的西南军政委员会部署下,西南交通专科学校应运而生,川藏公路修建司令部政委穰明德带着“让天堑变通途”的信念,成为学校首任掌舵人。初创时的校园是租借的民房,教具是工地运来的碎石钢筋,但课堂上推演的每一个桥梁力学公式,都直接服务于川藏公路的攻坚战场。这种“科研跟着工程走”的基因,从此融入学校血脉——成都工学院土木系、武汉水运学院水工系等相继并入,让学科版图不断拓展,为日后的学术跃升积累了坚实底气。

1980年学生上实操课

从专科到本科,从硕士点到博士点,每一步都踏在时代发展的节点上。1985年,学校成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实现了高层次人才培养的第一次跨越;2000年,从交通部划转重庆市管理成为省部共建高校,迎来了资源整合的关键契机。此时的西部大开发战略正如火如荼,长江航道整治、山区高速公路建设等重大工程对顶尖技术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而学校却面临“能育骨干却难培博士”的瓶颈。“冲击博士点,并非为了面子,而是为了西部交通的建设。”时任学科带头人的话语,凝聚起全校上下的共识,一场长达六年的攻坚战役就此打响。

80年代的重庆交通大学学生在三峡实习

那段日子,办公区内的灯光常常彻夜通明。举全校之力统筹集中各项资源的同时,既要梳理五十余年的科研成果,还要精准提炼“立足山地交通”的特色优势——桥梁专家带着团队在贵州悬索桥工地搭建临时实验室,把施工控制数据变成论文的硬核论据;航道学者顶着三峡库区的烈日观测水流变化,用实测数据填补内河航道研究的空白。年近七旬的老教授将珍藏的川藏公路施工手稿悉数贡献,年轻教师则兵分几路奔赴全国,收集上百份行业专家的认可证明。2004年,学校率先启动博士联合培养,用“借船出海”的方式积累培养经验;2006年答辩现场,当评审专家看到学校参与的巫山长江大桥(创造了当时桥梁建设的5项世界第一)等工程案例时,给出了“研究接地气、成果能顶用”的高度评价。

创造了“5个世界第一”的巫山长江大桥

2006年的获批,是学术攀登的新起点。这一年,学校不仅拿下交通运输工程等一级学科博士点,“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专业”也顺利获批博士学位授权点,形成了覆盖陆路与水路交通的博士培养体系。此后,博士点的版图不断拓展,从最初的3个一级学科,发展到如今的土木工程、水利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系统科学等5个一级学科博士点,以及土木水利、交通运输2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构建起“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的完整人才培养链。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相继获批,更让学术研究形成闭环——2009年土木工程流动站落地,2012年水利工程、交通运输工程流动站跟进,让博士成果能在更高平台持续转化。

如今的重庆交通大学,已成为西部交通领域的博士培养高地。从这里走出的博士,带着“明德行远、交通天下”的校训,活跃在港珠澳大桥运维、川藏铁路建设等重大工程一线;学校斩获的17项国家级科技成果奖,包括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在内,大多凝聚着博士生的智慧。校史馆里,穰明德校长的照片旁,新添了近年来博士团队的科研成果展——从山区桥梁抗风技术到智能航道系统,从冻土区公路稳定技术到绿色建材研发,一代代交大人用学术传承,续写着“为西部育人才、为交通献智慧”的初心。

今日的重庆交通大学(科学城校区)校园

从川藏公路的临时课堂到博士点的学术殿堂,重庆交通大学的博士点诞生之路,是一部与国家交通事业同频共振的奋斗史。那些深夜亮着的灯光,那些工地上的实测数据,那些老教授的手稿与年轻学者的论文,共同铸就了这枚学术勋章。而这枚勋章的真正价值,早已超越了学历培养的意义——它是西部交通从“追赶”到“引领”的见证,更是交大人用知识与担当,为“交通强国”架起的又一座无形桥梁。

分享:

编辑:黎昱睿

审核人:叶勇 徐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