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餐一饭,暖胃更暖心;一朝一夕,温情细无声。交大食堂不仅是味蕾的故乡,更是心灵的驿站——用地方风味唤醒家的记忆,小面豆花传递细腻关怀。烟火升腾处,温暖自在人心;三餐四季间,幸福悄然生长。
——题记
下面是学校一位退休老师眼中温暖的交大食堂:
清晨的教工食堂,总带着一股“懂你”的温柔。早上7点刚过,食堂的玻璃门便映出老师们匆匆的身影,有的刚送完孩子上学,有的刚结束早间值班,脸上带着几分晨起的倦意,却在推开食堂门的瞬间,被扑面而来的食物香气悄悄抚平。窗口前,保温桶里的白粥熬得绵密浓稠,表面浮着一层薄薄的米油,配着爽口的萝卜干、脆嫩的凉拌海带,简单却暖胃;现做的鸡蛋饼金黄酥脆,咬下去能听到“咔嚓”的轻响,鸡蛋的香与葱花的鲜在嘴里散开;还有重庆人钟爱的小面,师傅记得常来老师的口味,“老师们大多三三两两落座,声音放得轻柔,偶尔和相熟的同事点头致意,或是轻声聊几句家常。有人快速吃完,拿着打包好的豆浆赶去上课;有人慢慢咀嚼,享受这难得的“慢时光”。一碗热粥下肚,胃里暖了,心里也跟着踏实起来,方才的倦意渐渐消散,取而代之的是开启一天工作的元气——这份清晨的幸福感,是教工食堂给老师们最贴心的“开场白”。
正午的教工食堂,是非常热闹却不嘈杂的“能量补给站”。有白米饭,杨州炒饭,各式菜肴,还有交通大学的科研成果沙漠大萝卜排骨汤,沙漠土豆烧牛肉,还有爱心红彤彤的袖珍西红柿。下课铃与下班铃声先后响起,老师们陆续走进食堂,褪去教案与课件带来的忙碌,投身于这场“舌尖上的放松”。食堂菜品兼顾“营养与家常”:清蒸鲈鱼肉质细嫩,淋上少许豉油,保留了鱼肉最本真的鲜,适合需要兼顾健康的老师;梅菜扣肉肥而不腻,梅菜吸饱了肉汁,咸香入味,配着米饭能吃下满满一碗;还有应季的时蔬,清炒的空心菜带着脆嫩的口感,蒜蓉西兰花鲜爽可口,每一道菜都透着“家里的味道”。餐桌上,老师们或与同教研室的同事围坐,边吃饭边聊着手头的教学进度、科研项目,偶尔吐槽几句工作的忙碌,在饭菜的香气里化解压力;或与相熟的跨学科老师偶遇,借着吃饭的间隙交流教学心得,碰撞出思维的火花。没有职场上的拘谨,只有食物与陪伴带来的松弛——这份正午的幸福感,是教工食堂给老师们最暖心的“中场休息”。
傍晚的教工食堂,藏着“抚慰人心”的治愈力。厨师们心灵手巧包的肉包子如同出生婴儿的小拳头大小白嫩,好看好吃,在舌尖上回味无穷。临近下班,食堂里的人渐渐少了些,灯光变得柔和,饭菜却依旧保持着温热。结束了一天备课、授课、批改作业的老师们,在这里能找到一份“卸下重担”的轻松。不想吃正餐时,窗口旁的小吃区总有惊喜:刚出锅的红糖发糕松软香甜,咬下去带着淡淡的红糖焦香;一碗银耳莲子羹炖得浓稠,莲子软糯,银耳滑嫩,清甜不腻,能驱散一天的疲惫;还有热乎乎的抄手,皮薄馅足,汤里撒上葱花和虾皮,鲜得让人连汤都想喝光。有人独自坐在靠窗的位置,慢慢吃着饭,看着窗外夕阳下的校园,任由思绪放空;有人约上三五好友,点上几样小菜,就着一碗汤,聊聊生活里的趣事,说说孩子的成长,笑声在食堂里轻轻回荡。此刻,食物早已不只是果腹的存在,更像是一剂“治愈良方”,抚平了工作的辛劳,带来了身心的放松。这份傍晚的幸福感,是教工食堂给老师们最温柔的“收尾礼”。
在重庆交大的教工食堂里,幸福感从来都不是轰轰烈烈的模样,而是藏在一个个细微的瞬间:是清晨师傅记得你口味的那句问候,是正午盛菜时多出来的那一勺扣肉,是傍晚那碗暖到心底的银耳羹,是与同事边吃边聊时卸下的防备与疲惫。它见证着老师们在讲台与办公室间的奔波,也用最朴素的方式,守护着他们的三餐四季。于重庆交大的教职工而言,教工食堂的幸福,是烟火暖了脾胃,更是温情润了心田——那是独属于他们的,藏在校园里的“暖心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