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金秋九月,礼颂师恩。2025年9月10日,我们即将迎来第41个教师节,主题为“以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谱写教育强国建设华章”。今日起,学校在校园网主页推出【师道】教师节新闻专栏,聚焦优秀教师的育人事迹,记录他们以赤诚之心、奉献之心、仁爱之心投身教育事业的动人历程。
她坚信,教育的温度能融化技术的冰冷,师者的仁心可点亮创新的未来。十五载春秋,她以德化人,以智启人,在AI赋能的外语教学新境中,书写了一位新时代“大先生”的答卷。
——题记
邱晋,1981年4月生,中共党员,重庆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从教15年,她长期扎根教学一线,锐意改革,近年聚焦“AI赋能教育”前沿领域,创新构建“AI+课程思政”教学模式,获全国外语课程思政教学案例一等奖。她以仁爱之心润泽学子,是严师更是益友,获评校“十佳教师(师德模范)”。
立德树人,润物无声——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大先生”
坚守“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初心,以仁爱之心和率先垂范的行动,成为学生成长路上的点灯人与引路者。
“教育是‘仁而爱人’的事业,学会更好的做人,永远先于且优于做学问。”这是重庆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邱晋教授恪守了十五年的教育信条。作为学生们口中“严厉又亲切的邱姐姐”,她早已将“立德树人”的内核从抽象的师道责任,具象为每一天、每一堂课、每一次与学生互动中温暖而坚定的实践。在她看来,师德并非高悬于空的明镜,而是流淌在师生之间的清泉,润物无声,却能滋养心灵,引领航向。
她的课堂,是知识之舟,更是价值之锚。她敏锐地捕捉时代脉搏,创新性构建“AI+课程思政”融合教学模式,主持重庆市AI赋能外语教学重大教改项目和研究生“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她让冰冷的AIGC技术充满了人文的温度,不再是遥远的高科技概念,而是学生手中“讲好中国故事”的神奇画笔。她设计生成多元视角的国际舆论案例,引导学生在对比、辨析中擦亮眼睛,坚定文化自信;她模拟还原国际学术会议场景,训练学生用精准、地道的英语,铿锵有力地阐释中国方案、传播中国声音。这一切,让她主讲的课程超越了语言技能的传授,成为塑造学生家国情怀与全球视野的思想高地。
她的仁爱,是“一个都不能少”的执著守望。这份责任,体现在非凡时刻的担当:疫情期间,为确保线上教学效果,她持续优化教学资源,主讲的《英语视听说IV》被学生票选为“全校最受欢迎线上课程”之一。这份责任,更体现在平凡日常的细碎微光里:对于因身体原因无法到课的学生,她的讲台不止于教室,病房、宿舍都曾是她“一个人的课堂”,面对唯一的学生,她依旧激情饱满、倾囊相授,只因“学生的成长,一刻也不能耽误”。这份责任,甚至延伸到了校园偶遇的匆匆一瞥:操场上,一位陌生学子晨读的发音牵动了她的心,她自然而然地停下晨跑的脚步,化身“临时教练”,耐心地为他纠正了一个月的发音,不曾询问姓名与院系,只留下一句“希望你读得更好,加油!”除夕夜守夜时,她仍捧着电脑为学生修改论文,“学生的事,等不得”,是她最朴素的信念和最厚重的承诺。
她的身教,是胜过千言万语的生动教案。每学期开学第一课,她从不让学生泛泛而谈假期趣闻,而是拿出一张“Done List”,请大家用具体数字盘点假期的收获与成长,并率先坦诚地分享自己完成的科研进度、阅读书目。学生们在口试中抽到“最佩服的人”时,都会由衷地提到她:“邱老师假期高效的Done List,让我们听了既汗颜又充满动力!”她以实际行动,无声地传递着“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的务实作风与终身学习的理念。她以自身为榜样所传递的这份积极与务实,让她与学生结下了“亦师亦友”的深厚情谊,学生考研考博成功、获得理想岗位,总会第一时间向她报喜;毕业多年的学生,仍会每年相约与她相聚旅行。同事们笑言她“和学生打成了一片,处成了姐妹”。而这,正是她师德魅力最生动、最温暖的写照。
在邱晋教授身上,“师德模范”的称号变得具体而鲜活。它是对教育事业的无限忠诚,是对学生成长的深切关怀,是“于细微处见精神,在坚守中显品格”的日复一日。她用专业学识与人格魅力,生动诠释了新时代人民教师的“大先生”风范,真正成为了学生思想的引领者、学业的解惑者、人生的护航人。
深耕教学,锐意创新——做智能教育时代的“先行者”
勇立教育数字化潮头,以AIGC技术重构课堂生态,打造有高度、有深度、有温度的“金课”,让学生爱上学习、学会学习。
若说“德”是邱晋教授育人的灵魂,那么“创新”则是她赋能课堂的引擎。在学生们看来,她的课常听常新,总有惊喜。而这背后,是她十五年如一日对教学改革的不懈探索,是一位学者对“如何让课堂更好”的极致追求。
她的创新之路,始于一场“硬仗”。2011年,刚入职一年的她,作为一名文科背景的教师,临危受命接下《机电工程英语》课程。没有教材、没有教案,面对英语专业学生“学这有什么用”的质疑,她迎难而上。无数个深夜,她挑灯夜战,备课、做PPT到凌晨三点;哭过,睡三小时又爬起来精神抖擞地站上讲台。正是这段“比学生只早学一个晚上”的艰难经历,让她深刻理解了“教学相长”的真谛,也催生了她强烈的改革意识。她从零开始,将自己“啃”下来的知识体系化、可视化,这门课也从最初的网评中等,被她一步步打磨成校级“人工智能+”重点建设课程、市级教改项目的孵化器,网评常年稳居全校前20%。
而今,她已成为学校外语教学数字化改革的先行者。她主持重庆市教改重大项目“AIGC技术赋能视听说教学资源建设与教学模式创新研究”,并非追逐潮流,而是真正让技术服务于“学”。在她的《英语视听说》课堂上,AIGC不再是遥远的概念,而是学生进行情景对话的“智能语伴”、生成视听材料的“即时编剧”、进行发音纠错的“私教助手”。她构建的“数智时代英语教育新课程模式”,将传统的“老师教、学生听”变为“人机协同、生生互动、师生探究”的智慧课堂,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与创造力。
她的课堂边界,因责任而无限延伸。由于《英语视听说》课程实操性强,线上线下同步教学效果易打折扣,她便在疫情期间用一个学期额外在线上为未返校同学单独授课,不计课时,不事声张,只因“效果不好,我心里过不去”。听到授课班级研究生反馈学术摘要写作薄弱,她立刻义务增开4节专题补课。对她而言,完成既定教学任务只是基本要求,而学生的真实收获才是衡量教学成败的唯一标准。正是这份对教学的极致负责与持续创新,让她连续5年10次教学评价获评优秀,荣获全国高校外语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大赛一等奖、多次校级课堂教学优秀奖一等奖,成就了名副其实的“金课”口碑。邱晋教授用她的实践证明,真正的教学创新,是永远将学生的成长放在首位,是用最前沿的技术和最深厚的责任心,点亮每一双求知的眼睛。
研以致教,甘为人梯——做师生共进学术报国的“筑路人”
打通科研反哺教学的闭环,以“青苗计划”点燃学生学术梦想,将师生科研团队的“奋进笔”写在服务国家战略的需求上。
在邱晋教授看来,一流的教学离不开一流的学术支撑,而一流的学术成果,最终要转化为育人的丰厚养分。她努力践行“科研反哺教学”的理念,将最前沿的学术思想带入课堂,更将一批批学生领进了学术研究的殿堂,实现了从“教师一个人跑”到“师生团队一起冲”的飞跃。
她的科研之路,是一部不断超越自我、服务国家需求的励志教材。早期,她深耕语言本体研究,30万字专著《现代汉语羡余否定的运作机制研究》展现了深厚的理论功底。但她不满足于“象牙塔”里的精雕细琢,敏锐地将研究方向与国家战略需求对接,毅然转向话语分析与多模态研究。从“羡余否定”到“中美气候话语批评隐喻对比”,从“心智哲学”到“讲好中国故事影像叙事的多模态建构”,她的转型之路并非一帆风顺,曾一年申报9个项目仅中1项。但她以惊人的毅力持续积累,最终厚积薄发,近2年连续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重庆市社科重点项目和重庆市语委重点项目,发表SSCI等高水平论文10余篇。她常以自身经历与学生共勉:“科研需要坐得住冷板凳,更要有将个人所学与国家所需相结合的眼界和勇气。”
她是学生学术路上的“点火人”和“铺路石”。她深知文科生做科研起步之难,便自掏腰包实施“青苗计划”,利用课余时间义务辅导本科生。从选题论证到文献梳理,从方法设计到逐字修改论文,她倾注了大量心血。学生张婷婷从零开始,在她手把手的指导下,成功立项国家级大创项目;刘梓涵、黄龙等本科生在她的指导下毕业论文获评优秀。她用自己的科研经费资助学生赴市外参会开阔学术视野,指导的硕士研究生崔梦晨、苏欣,不仅发表了SSCI等高水平论文,双双获得国家奖学金,其中崔梦晨的学位论文还被推荐为重庆市优秀学位论文。
在长期实践中,邱晋教授逐步形成了“教学-科研-育人”良性互动的鲜明工作特色。她主持的15项省部级教研项目,成为研究生、本科生毕业论文的源头活水;她在“中美气候话语”“健康话语”等领域的研究成果,转化为本硕学生乃至博士生课堂上生动的案例,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与国际视野。她用自己的科研行动,为学生树立了“学术报国”的鲜活榜样,带领他们在服务国家国际传播战略的征程中,写下了师生共进的精彩篇章。
躬身实践,服务社会——做专业知识赋能时代的“践行者”
打破象牙塔的边界,让外语之桥联通巴渝与世界,在服务行业与社会的实践中彰显高校教师的责任与担当。
邱晋教授的讲台,从不局限于大学校园。她坚信,学者的价值不仅在于著书立说,更在于用专业知识推动社会进步,服务国计民生。她主动将学术研究与社会服务相结合,成为连接学界与业界的坚实桥梁。
她积极推动专业知识服务社会,助力地方国际化水平提升。她深入行业一线,为东风小康集团、葛洲坝集团等企业提供英语应用能力培训,有效支持了其国际化人才队伍建设;她为中国联通(重庆)、重庆市建委等机构提供专业的语言翻译与咨询,将复杂的行业规范转化为精准的国际化表达,为重庆的对外交流与城市建设提供了扎实的语言支持。此外,她的教育情怀亦延伸至基础教育阶段,曾多次参与中小学生课外辅导活动。其服务对象涵盖从孩童到企业高管的广泛群体,这背后正是她践行教育使命、服务社会需要的生动体现。邱晋教授以实际行动证明,外语学科的生命力在于应用,高校教师的价值在于以专业所长,成为连接学界与社会的桥梁与纽带。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从青涩到成熟,从青椒到名师,十五载春秋寒暑,邱晋教授始终坚守在三尺讲台。她是一名坚定的“点灯人”,用AI之光点亮未来教育的方向,用思政之光照亮学生成长的航程;她是一名辛勤的“筑路人”,以学术为基,为学生铺就通往梦想的阶梯;她更是一名温暖的“守护者”,用发自心底的仁爱,润泽了无数学子的青春岁月。
她的故事,是一部关于热爱、坚守与创新的叙事诗。诗里,有凌晨三点的灯光,有清晨操场的晨读,有熬夜时的屏幕微光,更有无数学生因她而自信、因她而卓越的灿烂脸庞。她完美诠释了“经师”与“人师”的统一,展现了新时代人民教师和师德模范的崇高风貌。
面向未来,邱晋教授将继续秉持初心,深耕在她所热爱的教育事业里,用智慧与汗水,继续书写一名“十佳教师”的忠诚与担当,为培养更多肩负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贡献全部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