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交大

当前位置: 新闻首页 >> 精彩交大

字体: 【小】 【中】 【大】  打印:

【师道】“美育摆渡人”赵青青:讲台藏天地 设计谱华章

日期:2025年09月06日 04:00 作者:教师工作部 来源:艺术设计学院 点击率:

编者按:金秋九月,礼颂师恩。2025年9月10日,我们即将迎来第41个教师节,主题为“以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谱写教育强国建设华章”。今日起,学校在校园网主页推出【师道】教师节新闻专栏,聚焦优秀教师的育人事迹,记录他们以赤诚之心、奉献之心、仁爱之心投身教育事业的动人历程。

“她以笔为舟渡学子到达美育彼岸,以心为灯照亮设计之路的迢迢征程。课堂是她耕耘的田野,设计是她播种的种子,在艺术与育人的交汇处,她让每个灵感生根发芽,让每份热爱绽放光华。”——题记

赵青青,中共党员,重庆交通大学副教授,艺术设计学院视觉传达设计系主任。作为桥梁艺术美学国际联合研究中心骨干教师、欧洲艺术与设计研究所成员,同时担任中国好创意暨全国数字艺术设计大赛、东方设计奖·全国高校创新设计大赛等重庆赛区评审专家。她深耕视觉传达设计理论体系构建与实践研究、品牌策划与设计领域十余年,主持多项省部级教改项目,发表CSSCI、CSCD论文和其他学术期刊论文10余篇,出版多部学术著作,指导学生获国家级、省部级奖项60余项……这些数字背后,是一位教育者对“立德树人”的坚守,对“设计育人”的创新,更是对“艺术+交通”跨界融合的深耕。

思政铸魂,她是美育航程的“点灯人”

“设计不仅是视觉表达,更是价值观的传递。”这是赵青青老师在每一堂设计课上都会强调的理念。她深知,专业教学与思政教育的融合,能让设计作品承载更深厚的精神内涵。她始终认为,专业教学若脱离了精神内核,设计便只是空洞的视觉符号;唯有将思政教育的“魂”融入专业教学的“体”,才能让作品既有美学张力,又有精神重量。





在《品牌设计Ⅱ》课上,她和其教学团队巧妙融入“两路”精神文化,为学生开启通往历史与精神世界的大门。“两路”即川藏、青藏公路,它们是雪域高原的“生命线”,更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顽强拼搏、甘当路石,军民一家、民族团结”精神的诞生地。项目启动之初,学生们对“两路”的认知大多停留在课本上的只言片语,赵青青老师教学团队带着大家走进重庆市“两路”精神纪念馆,泛黄的老照片里,筑路军民踩着没膝的积雪抡锤砸石;锈迹斑斑的钢钎上,还留着当年战士们紧握的温度;影像资料中,藏族同胞牵着牦牛帮解放军运送物资的画面,让教室里的抽泣声此起彼伏。“每一块路石都浸着血汗,每一座桥梁都连着民心。”她指着一张筑路军民同吃一锅青稞面的照片说,设计不是简单的复刻,而是要找到历史与当下的连接点。

最终,系列设计作品不仅展现了专业水准,更成为“两路”精神的生动载体,该课程也入选重庆市2024年本科高校课程思政示范建设项目,赵青青老师获评重庆市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同时,她撰写的《解读中国文化故事,沉蕴中国品牌力量—品牌设计Ⅱ》更是成为思政融合的典范,获重庆市高等学校“大思政课”优秀案例一等奖。学生小李感慨道:“赵老师让我们在设计中读懂‘两路’精神,画笔不仅勾勒出视觉符号,更刻下了家国情怀。”

她善于将专业教学与文化自信培育相结合。在《高速公路服务区品牌视觉形象毕业设计教学实践》中,她带领学生调研多地服务区,分析其品牌视觉系统如何承载地域文化与交通精神。学生们通过拆解重庆某服务区的“山水桥”视觉符号,既掌握了品牌设计的逻辑,更理解了“交通+文化”的融合之道。该研究成果发表于CSSCI期刊《装饰》,学生作品也为多个服务区品牌升级提供了参考。“原来服务区的LOGO里藏着城市的性格,”参与学生表示,“赵老师让我们明白,设计是文化传播的‘交通枢纽’”。

秉持“设计为民”理念,她将“美育驱动·五育融合”融入教学。在重庆市教委教改项目《“美育驱动·五育融合”校园文化创意产品设计体验与实践》中,她带领学生为学校社区设计标志及IP形象、为“德园一站式”服务中心设计导视系统。这些作品既解决了实际问题,又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美”与“用”的结合。学生小张在设计笔记中写道:“从图纸到落地,赵老师让我们看见设计如何让校园更温暖,这是最生动的‘五育融合’课。”

赵青青对教学的投入,更体现在对学生作业的细致打磨上。近五年,她承担的课程学时从2020-2021学年的450多学时增至2024-2025学年的近500多学时,即便如此,每份设计稿她都详细指导:“这个交通元素的线条可以更灵动”“色彩搭配需呼应地域文化”。深夜那盏常亮的灯,是她“以学生为中心”的无声注脚。

锐意革新,她是专业建设的“破壁者”

在数字浪潮与学科交叉的时代,赵青青始终站在教学改革前沿,构建“艺术+交通”的跨界教学生态,拓展美育内涵、激发创造潜能。她主导的《品牌设计Ⅱ》课程,通过“双轨全环节P0PBL项目混合式教学”,成为校级一流课程(优秀)及教学模式改革示范案例。课程中,她引入“项目引领、问题导向、任务驱动”模式,让学生在真实项目中成长。在“艺术+交通”跨界复合毕业设计中,学生团队为四川路桥广西基地设计的项目画册,因精准诠释“桥隧精神”获业内好评。参与学生小郑说:“赵老师让我们把桥梁力学原理转化为视觉语言,这种跨界思维,打开了设计的新维度。”

为打通产教壁垒,她推动“双师进课堂”与校企协同。凭借行业资源,她邀请国内行业专业和企业名师进驻课程参与教学。指导学生完成“雅安IP形象设计升级、雅安大数据产业园视听大会论坛IP形象设计”,该作品因贴合“数字+生态”主题,被主办方采用。她还促成学院与6家企业建立产学研合作基地,让学生在实习中接触真实设计流程,系部就业率连续多年保持在92%以上。“从课堂到职场的距离,被赵老师用校企合作缩短了,”毕业于4A广告公司的学生说,“她教的不仅是设计技巧,更是生存能力。”

她深知科研对教学的反哺作用。主编的《平面构成》成为多校通用教材,书中“设计案例”被20余所高校引用;撰写的《图形设计》教材融入“交通文化”案例,让理论更接地气。她发表的CSSCI、CSCD论文,如《实现基础到专业设计的跨越-平面构成课程教学创新改革》等,都转化为课堂上的鲜活案例。学生小石说:“赵老师的课总有新东西,因为她一直在研究前沿。”

新技术应用是她教学改革的另一亮点。在《AIGC原理及入门》课上,她引导学生用人工智能工具辅助设计,创作的“非遗文化视觉美化方案”,将AI生成的自然纹理与工程安全需求结合。“技术是工具,创意是灵魂,”赵青青老师常说,“我要教学生驾驭工具,而不是被工具驾驭。”

赛场育才,她是梦想起航的“撑篙者”

“竞赛是检验教学的试金石,更是学生成长的催化剂。”赵青青老师在协助学院建立“学科竞赛”机制,让低年级和高年级共同参与实战,近年来个人指导学生获国家级、省部级奖项60余项;其视觉传达设计系每年参赛人数逐年增加,获得国家级和省部级奖项1400余项。

2024年,在第十二届全国大学生数字媒体科技作品及创意竞赛中,她指导的《“渝游趣”亲子研学旅游微信小程序及品牌设计》《青轻享-海鲜零食品牌设计》从14万件作品中脱颖而出,斩获全国一等奖。备赛期间,她带着学生一点点完善设计思路,共同打磨更打动人心的品牌故事。“赵老师说‘细节里藏着金奖’,”学生主创回忆,“她陪我们改到凌晨两三点,连每个视觉元素都要论证是否贴合品牌调性。”

在产学研社会实践中,视觉传达设计实验班团队作品,如《重庆东站枢纽新城LOGO设计》通过视觉符号整合轨道交通与城市空间意象,《云阳县龙角镇伴手礼设计方案》则挖掘地域文化赋能乡村文旅等多项成果获企业好评和采纳。其作品从构思到落地,赵青青老师带领团队全程指导,从田野调研到方案迭代全程指导,使学生亲历“纸上蓝图”到“落地成果”的全过程,将“地缘、文化、美学”等理念转化为具体方案。“设计不止于获奖,更在于解决问题,”她的这句教学箴言,这也成为团队的创作准则。

她的个人作品同样闪耀赛场:中国包装设计创意大赛全国三等奖、中波大学联盟艺术设计大赛二等奖、米兰设计周大赛重庆赛区二等奖……这些成绩让她在指导学生时更有底气。“赵老师用自己的作品告诉我们,‘老师先做到,再教我们做到’”,获获教育部认可权威高校专业赛项国家等级奖,现就职于杭州黑神话文化有限公司学生小王说。

从教十余年,她荣获重庆交通大学“浙江校友会创新奖、“科教创新·课堂教学优秀奖”一等奖、连续获“年度教学优秀”一等奖,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她的课程让“两路”精神、交通文化、非遗文化焕发新彩,她的学生在设计界绽放光芒。

“讲台方寸间,她以‘视觉传达’为舟,以‘立德树人’为舵,以‘美育’为帆,在教育的航道上,年复一年摆渡着学子的梦想,让灵感生根,让热爱远航。赵青青,这位‘艺术+交通’的跨界耕耘者,将继续以热爱为桨,引领更多年轻的心灵驶向美育的辽阔彼岸。

分享:

编辑:刘玉峰

审核人:叶勇 徐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