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在重庆交通大学科学城校区,骑着自行车出现在校园里的郭骏纲成了师生们眼中的“风云人物”。8月25日下午6点,这位航运与船舶工程学院2025级轮机工程专业学子,历经15天,骑行1700多公里,从深圳的家里出发来到学校,成为今年全校新生中第一个到校报到的学生。
▲郭骏纲从深圳出发来到重庆交通大学科学城校区,成为今年全校新生中第一个到校报到的学生。受访者供图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骑行想法得到父母同意
6月刚高考完,郭骏纲就在家附近的一个养老机构找了一份暑假工开始做兼职。
“那时,每天打开朋友圈,看到同学们都在晒国内国外各地旅游的照片。”内心有点羡慕的郭骏纲也有想放弃暑假工去旅游的冲动。但想到答应了父母,最后还是决定把约定的暑期工干完再做打算,毕竟刚结束完高中生涯的这份暑期工工作,也是一次难得的人生经历。
骑行去重庆上学的想法,其实在郭骏纲打暑假工的时候就有了。“以骑行的方式到学校,正好也可以体验一下旅途,丈量一下祖国的风光,用不一样的眼光看看城市,看看大山。”郭骏纲说,拿到通知书后,他把骑行去学校的想法告诉了父母,没想到得到了他们的鼎力支持。
从深圳到重庆,1700多公里的路途。骑行之前,郭骏纲还是做了很多的攻略,首先,因为这一趟属于重装骑行,他新买了一辆适合长途旅行的自行车,并自己在家换上了适合长途旅行的轮胎。此外,还准备了露营的帐篷、在野外准备做饭菜的炉具餐具、大容量的充电宝、路上可能会遇到障碍的各种维修工具、防身工具、一些急救药品等。
▲郭骏纲的骑行装备。受访者供图
“从小到大我就比较喜欢运动,中学上学10多公里,我都是自己骑自行车上学的。有时放长假,我和妹妹也会一起在市里面进行长距离的骑行。”郭骏纲说,也正因为有这些经历,让父母对他这次骑行放心了不少。他们相信,读万卷书、行万里路,19岁的少年,经历这样一次长途旅行,对以后的学习和生活都会有很大的帮助。
路上收获“酸甜苦辣”
陌生人的温暖成为前行动力
8月11日凌晨两点多,郭骏纲从深圳出发,经过了东莞、广州、佛山、肇庆,去到广西、湖南、贵州,最后到达重庆。
“一路上,酸甜苦辣都经历过了。”回想起沿途经历,郭骏纲还是印象深刻。当骑行到广州时,刚好那几天刮台风下大暴雨,他不得不在一个天桥底下躲雨。“那天的雨下得好大,我就开始担心:这样下去,我啥时候才能骑到学校啊?”等雨小了一些以后,他就赶紧赶路,生怕此行因为暴雨泡汤。
一路那么长,车子出点问题也是意料之中的。当骑行到佛山的时候,郭骏纲自行车的中轴坏了。“当时非常沮丧,因为那里前不着村,后不着店。”推着车找了很久,他才找到一个修车的地方。师傅帮他换了中轴以后,还主动添加了他的微信,告诉这个小伙子在未来的骑行途中如果有遇到自行车障碍的问题,还可以免费发网上的视频教他修理。“我非常感动,素不相识的温暖,为我的骑行之旅又增加了动力。”郭骏纲说。
上山容易下山难,此行之中郭骏纲也是充分理解了。因为走的是国道,骑行到了山区,坡多弯多,加上自行车带的行李太重,他只能下车推着车上坡,下坡时本来想着可以轻松一点,结果遇到不好的路况,下坡比上坡还难,行李还被颠掉了几次。有的时候,遇到陡下坡和长下坡,还得停下来等刹车片散热。
期待大学生活
在实践中提高专业能力和社交能力
8月25日下午6点多,比预设的20天行程提前了5天,郭骏纲终于到达重庆交通大学科学城校区大门口。第一时间,他给父母打去电话报平安。
作为一名大一新生,老师们得知郭骏纲的来校之旅后,纷纷竖起大拇指赞扬。重庆交通大学党委书记宫辉还在食堂向小郭同学送去慰问,勉励他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继续保持这种朝着目标不轻言放弃的精神。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郭骏纲说,这次骑行的经历其实是很普通的一个事情,但是在骑行中,体会到了国家的壮美河山,也感受到了平时只有在教科书里面才看到的风景。他深切感受到,成功都要从点滴积累开始。
▲郭骏纲骑行中拍下的风景。受访者供图
即将进入大学生涯,他表示,将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和学习节奏,做好时间规划,劳逸结合,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中,提高自己的沟通能力、社交能力等。
在郭骏纲的朋友圈封面,是他登上山顶向着远方眺望的一张照片。“我从小就喜欢亲近大自然。”郭骏纲说,希望通过大学的学习,掌握扎实的专业技能,未来成为一名在海上或者船上工作的、可以每天接近大自然的从业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