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学研协同创新,共绘语言服务新蓝图。11月22日,在重庆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指导下,由重庆交通大学主办、外国语学院承办的“产学研融合助力构建智能语言服务人才培养新生态论坛”在科学城校区成功举行。重庆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副主席唐旺虎,重庆交通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杨胜发,重庆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学会学术部部长陈颖,兄弟院校外国语学院领导,协办单位代表以及外国语学院师生出席会议。论坛汇聚语言服务领域的专家学者、企业代表及高校师生代表,共探智能语言服务产业现状、机遇与挑战,以及人才培养创新路径。

产学研融合助力构建智能语言服务人才培养新生态论坛合影
当天上午8点30分,论坛开幕。外国语学院院长曾洪伟主持开幕式并介绍与会嘉宾。
重庆交通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杨胜发在致辞中,回溯学校建校74年来扎根交通、熔铸“两路”精神的发展历程,指出学校正围绕“路水空轨”大交通特色学科体系推进转型升级。他强调,交通强国建设既需“硬联通”的工程技术,更离不开“软联通”的语言服务与国际传播能力。他希望论坛围绕产教融合和人才培养,在理念上达成“生态共识”,在机制上破解“融合难题”,在实践上结出“共赢硕果”。

重庆交通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 杨胜发
重庆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副主席唐旺虎致辞,立足强国建设和重庆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指出外语人才培养必须以“讲好中国故事”为核心目标,以产学研融合为抓手,培育兼具语言能力、文化素养与国际视野的复合型人才,助力国家话语体系建设与文化国际传播。他强调高校要把人才工作放在宏大世界去思考,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创新人才培养平台,繁荣发展学术,以教研融合赋能人才培养质量提升。

重庆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副主席唐旺虎
开幕式后,十位专家学者及企业代表作主旨报告。
北京语言大学国际语言服务研究院院长王立非教授作题为“陆海新通道重庆语言服务产业现状与重庆发展新机遇”的报告。他通过详实的数据,揭示了重庆语言服务产业的整体格局。他指出,重庆语言服务外商投资企业产值较高,吸引外资优势明显,陆海新通道战略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为产业发展带来巨大潜力,建议双城联动、资源共享,共同推动高质量发展。他强调,外语学科全面进入语言服务时代,外语教育肩负从语言文学向语言服务的学科拓展、从知识传授向能力输出的体系重构、从学术成果到服务成果的价值创造的历史使命。

北京语言大学国际语言服务研究院院长王立非教授
现任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语言服务研究专业委员会会长、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司显柱教授,作题为“塑造语言服务品牌,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研究”的报告。明确指出在“十五五”战略布局下,语言服务品牌化将成为提升国家话语能力的核心关键点。

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语言服务研究专业委员会会长、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司显柱教授
四川外国语大学翻译学院院长李金树教授作“翻译专业学位教育应强化七种意识”报告,聚焦新增翻译博士、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建设需求,提出强化“国家意识”“传播意识”“实践意识”“技术意识”“协同意识”“借镜意识”“专精意识”等七大核心意识,串联DTI/MTI培养全链条,为翻译专业博硕培养提供可资借鉴的方案。

四川外国语大学翻译学院院长李金树教授
西南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胡显耀教授借助语料库分析方法,比较汉译英方向人工翻译与人工智能翻译所呈现的规范化特征和源语透过效应在不同语域中的表现,提出人机协同的社会认知模式,为翻译技术教学创新提供了兼具针对性与实操性的新思路。

西南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胡显耀教授
语言桥集团AI事业部总监李晶以垂域AI翻译模型的建设为例,明确指出“技术复合型”译员培育与一站式服务解决方案将成为行业未来发展趋势,强调“人机共生”是语言服务智能化转型的核心要义。

语言桥集团AI事业部总监李晶
重庆沐晨人工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刘宇聚焦基于大模型训练的语料生产合作模式,探讨校企携手推进智能语言数据产业化的可行性路径,主张充分整合企业技术研发优势与高校优质语言资源,以产学研协同发力推动智能语言服务场景化落地与产业化发展。

重庆沐晨人工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刘宇
北京双泽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创建人张勇聚焦跨境工业数字互联网,探讨企业出海所需信息需求及解决方案。他系统阐释了工程领域专业信息的构成要素、核心功能及当前发展面临的主要瓶颈,提出跨境专业信息的高效获取、深度分析与实践应用路径。

北京双泽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创建人张勇
上海市科技翻译学会副会长、同济大学李梅教授以“技术传播教育的企业共生型智能语言服务人才培养机制探索”为题,以“语言+技术+专业”理念切入,结合校企合作案例,探讨产教融合闭环路径,提出企业共生型人才培养机制,为外语学科跨界建设提供实践参考。

上海市科技翻译学会副会长、同济大学李梅教授
北京语言大学高级外籍讲师尼克·兰姆森(Nick Lambson)围绕“语言即功能:LangOps技术栈探析”进行主题发言。他以LangOps技术栈为例,拆解了机器翻译与人工翻译有机融合的运作逻辑,勾勒出LangOps技术栈的全景,为语言服务技术的创新应用提供了演进路径。

北京语言大学高级外籍讲师尼克·兰姆森(Nick Lambson)
重庆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李翠英教授聚焦校企合作,探讨共建可持续国际语言服务人才培养的可行性路径。她提出,在教学过程中引入真实行业项目与前沿技术工具,不仅能够对接行业实际需求,有效实现理论学习与实践应用无缝衔接,进而构建校企协同的国际语言服务型人才培养新范式。

重庆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李翠英教授
主旨报告结束后,外国语学院党委书记甘超主持闭幕式,院长曾洪伟作总结发言。曾洪伟代表学院对与会专家、嘉宾及师生表示感谢,高度评价系列报告主题鲜明、观点前沿、内容翔实、见解深刻、视野开阔,兼具理论高度与实践深度,为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构建智能语言服务人才培养新生态提供了重要启示与路径参考。他表示,学院将以此次论坛为契机,持续深化融合发展,助力智能语言服务人才培养与学科高质量发展。

重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 曾洪伟
当天下午4点,同步开展研究生分论坛,围绕“产学研深度融合驱动语言服务人才培养的机制与模式”、“AI与大语言模型如何重塑语言服务教育与产业实践”、“面向‘语言+领域+技术’的融合式课程体系设计与实践”三大议题分设三个会场。外国语学院二十余名研究生相继汇报分享研究成果。在分论坛的各个会场上,来自外国语学院的三位专家分别对研究生发言进行了专业细致的点评,充分彰显学院严谨求实的学术风气与对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高度重视。

研究生分论坛会场1

研究生分论坛会场2

研究生分论坛会场3
本次论坛是外国语学院深化产教融合、推动学科交叉创新的重要举措,为智能时代语言服务人才培养提供了理论支撑与实践路径,对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有机衔接具有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