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重庆交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环境设计专业《交通景观艺术设计》课程开启了一场融合“交通+艺术”的创新教学实践。在杨凯凌老师和全利老师的带领下,2022级环境设计专业学生以海棠溪街道、海新街街区环境及黄葛古道入口节点更新改造设计为实践课题,深入城市肌理,探索交通工程与景观艺术的共生之道,为城市公共空间注入活力与温度。
作为环境设计专业的核心课程,《交通景观艺术设计》聚焦交通类环境景观设计的系统性知识,涵盖道路、服务区、桥梁、风景道等场景的设计原理与实践方法。课程以“交通工程基础”“公共空间设计”等先修课程为基石,通过80个学时的项目式教学,培养学生“调研—策划—设计—管理”的全流程能力,为后续“毕业设计”等实践夯实基础。
此次教学实践以海棠溪街道、海新街街区及黄葛古道入口节点为切入点,在调研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从交通景观的角度出发,分析街区环境与交通的互动关系,挖掘古道的文化价值,并将其融入到现代景观设计中。其中黄葛古道入口节点的设计则聚焦历史文脉的现代表达,学生们从古道沧桑的石阶、古树群落中提取设计语言,构建古今对话的沉浸式景观界面,既满足现代交通功能,又唤醒城市记忆。学生们在老师的指导下,结合所学知识,充分发散专业思维,提出了多种创新性的想法。
课程突破单一学科边界,融合交通工程、景观设计、社会学等多领域知识。直面城市更新中的现实挑战:街区功能老化、交通动线混乱、文化符号缺失……学生们通过实地测绘、数据交流、交通建筑分析,挖掘场地痛点与文脉特质。深入街区及古道中,进行细致的实地考察与调研,全面了解场地的自然条件、文化背景及周边居民的生活需求。通过数据的整理,学生们对项目场地有了深刻的认识,为后续的设计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此次教学实践是重庆交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推动“场景项目式”教学融合的缩影。课程以真实场景为课堂,以城市问题为课题,不仅培养了学生的专业能力,更深化了其社会责任意识。学院也将继续探索“艺术+交通”的创新路径,书写更多“路与美共生”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