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交大

当前位置: 新闻首页 >> 人文交大

字体: 【小】 【中】 【大】  打印:

重庆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赴延边大学开展2025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暑期实践研修

日期:2025年07月11日 05:54 作者:马克思主义学院 来源:马克思主义学院 点击率: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政课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加强新时代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2025年6月28日至7月4日,在喜迎建党104周年、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重庆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组织48名思政课教师,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研修基地(延边大学)开展实践研修活动。本次研修围绕“传承红色基因 赓续伟大精神”主题,通过理论学习、实践研学和院际交流等多种形式,引导学院教师深刻感悟伟大抗战精神、东北抗联精神,深入了解国情民情、边疆发展和民族团结进步成就,进一步提升思政课教师理论素养、教学能力与使命担当。

【篇章一】学思践悟理论筑基

理论深度决定教学高度,扎实的理论素养是讲好思政课的根本前提,唯有强化理论武装方能提升育人本领。6月29日,研修班学员重点围绕国家安全、抗战精神等主题进行专题理论学习。

延边州委党校王顺奎教授作《东北抗联的历程、特点与精神》专题报告,系统讲述了东北抗日联军在极端艰苦环境中坚持抗战十四年的英雄史诗,深刻剖析东北抗联精神的丰富内涵与时代价值,为教师们深入理解这段悲壮历史、发掘生动教学素材奠定坚实基础。延边大学赵立新教授进行了《世界变局下的朝鲜半岛局势与中朝、中韩关系》专题报告,从全球战略高度出发,深入分析当前世界变局下朝鲜半岛局势演变,深入解读中朝、中韩关系发展的历史脉络、现实挑战与合作前景,增强了对如何在思政课堂引导学生科学认识国际格局变化的思考。延边大学刘焕庆教授进行了《课程思政案例教学与思政课案例的凝练》专题分享,详细介绍了课程思政案例教学的经验方法,尤其强调了构建开放式研讨课堂对于提升教学吸引力和实效性的重要性,为教师们创新教学方法提供了新思路。三场专题报告内容丰富、思想深刻,为研修班学员们带来了知识盛宴与深刻启发。

【篇章二】革命足迹启思砺行

为进一步加强思政课教师爱国主义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深化对党的革命精神的理解。6月30日,研修班进行现场教学,深切感悟伟大抗战精神和东北抗联精神。

第一站来到红日村党性教育基地。通过观看展陈的珍贵图片、文字材料和历史实物,教师们了解到中共汪清县委书记金相和等革命烈士在极其严酷的斗争环境中,怀着对党的无限忠诚和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不畏强敌、宁死不屈、英勇牺牲的光辉事迹。第二站前往东满抗战历史纪念馆,《烽火》主题展览以宏大的叙事构架和详实的史料支撑,展示了东北人民在党的领导下波澜壮阔、可歌可泣的抗日史诗,彰显了包括延边人民在内的东北各族人民信念坚定、敢于斗争、团结奋斗、浴血牺牲的抗战精神。研修班全体学员踏上“重走抗联路”的体验之旅,老师们沿着当年抗联将士在深山密林中开辟的艰难小径行进,切身体会在极端恶劣条件下抗联战士行军、作战、生存的艰辛境遇,对东北抗联战士的革命意志和坚定信念有了更为具象化的理解。张佩佩老师表示,将把东北抗联的珍贵史料与革命精神传承,转化为思政课堂上有温度、有力量、有深度的育人故事,引导青年学生传承红色血脉,投身强国伟业。

【篇章三】镜鉴历史感悟振兴

为持续深化思政课教师对抗战历史的认识,深入了解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的实践成果,7月1日,研修班学员赴龙井市、和龙市开展实践教学活动。

龙井市的日本侵略延边罪证馆(龙井日本总领事馆旧址),馆内陈列的大量历史文物、档案和图片,深刻揭露了日本侵略者在延边地区实施经济掠夺、文化压迫、残酷杀戮和奴役统治的滔天罪行。场馆创新运用“沉浸式讲解与演绎”形式,通过逼真场景、震撼音效和演员深情投入的表演,将那段黑暗历史立体式呈现在教师面前。郭瑞敏老师表示要以史为鉴,坚定育人初心,培养更多有责任、有担当的新时代青年,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实践教学第二站来到和龙市光东村,老师们实地探寻总书记走过的足迹,深刻感受当地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取得的显著成效。蓝天白云下,绿油油的“共享稻田”连接成片,通过实地走访和详实讲解,老师们深入了解了光东村如何通过绿色农业、特色民俗旅游实现振兴发展的过程,以及村民收入增长和生活水平提升的真实情况。王现兵老师说,光东村的成功实践,无疑是展现中国式现代化乡村振兴最生动的教学案例,引导学生为建设美丽乡村、实现共同富裕贡献智慧和力量。

【篇章四】固疆使命家国担当

7月2日,研修班成员赴珲春市防川村、吴大澂石刻广场等地考察学习,深入了解边疆发展与国家安全建设,进一步强化思政课教师的家国情怀与使命担当。

第一站首先到访位于中朝俄三国交界的珲春市防川村(“东方第一村”)。教师们实地考察了边境村落的发展建设,详细了解到防川村在党和国家“兴边富民”政策支持下,依托边境旅游、特色农业和经济贸易,实现村民收入增收、基础设施改善和村容村貌焕新的生动实践。边疆村落的巨大变化成为教师们讲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党的边疆治理政策成功实践的鲜活教材。第二站抵达吴大澂石刻广场,在吴大澂收复国土纪念碑前,授课专家以1886年清代爱国官员吴大澂从沙俄手中成功收复黑顶子山(今敬信镇)的历史事件为切入点,回顾了近代中国维护领土主权的艰辛历程。任超阳老师表示,此次防川之行是一堂深刻的国情教育课,要把戍边军民“国土所系,虽寸必争”的英勇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之中,讲好新时代边疆发展与国家安全故事。

【篇章五】文化铸魂砥砺前行

为进一步深化思政课教师对边疆历史文化和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理解,增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责任感和使命感。7月3日,研修班学员走进延边博物馆参观学习,深入探寻延边地区的历史文化、红色记忆和各民族繁荣发展成就。

延边博物馆是展示朝鲜族历史文化与边疆发展成就的重要窗口,全体成员依次参观了“延边近现代史”和“延边革命斗争史”“民俗文化”等主题展厅。从古代边疆治理到抗日烽火岁月,从解放战争到社会主义建设,一幅幅珍贵的历史图片、一件件厚重的文物史料,生动再现了延边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团结奋斗的光辉历程。在民俗文化展厅,老师们驻足欣赏色彩绚丽、工艺精湛的朝鲜族传统服饰,了解反映先民智慧的传统生活器具和独特的“放山”采参文化等,深刻感受浓郁的民族风情与地域文化特色,体悟到中华文化多元一体、共生共荣的独特魅力。

在“一心向党永续辉煌——延边各族人民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坚实足迹”展厅,老师们深入学习延边州在党的民族政策指引下,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实践经验,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2015年视察延边以来,延边各族人民牢记嘱托,坚定不移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根本任务,全力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的辉煌历程与宝贵经验。老师们认真聆听讲解,交流探讨,深刻体会到“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理念在边疆地区的生动实践。

【篇章六】院际交流协同育人

为加强院际合作,促进思政课教学交流与实践经验分享,7月4日,重庆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与延边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开展座谈交流会。学院院长张晓平、人文社科中心主任施丽红、学院正处级组织员兼纪委书记吴宗元、副院长张建军、教研室主任王建国、孙渝莉、郭瑞敏、实践培训班班长孟宪胜及教师代表王现兵参加座谈。延边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王洪国、院长赵刚、党委副书记千莹花、《思想道德与法治》教研室主任李兴旺等参加座谈交流。

座谈会上,双方学院领导及教师代表全面介绍了各自在学科建设、师资队伍、科研成果及教育教学改革方面的特色做法与显著成效。延边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赵刚重点分享了学院在教学科研领域以及教学改革方面的建设成效,始终将党的创新理论、地域文化特色与生动实践深度融合,创新培养具有坚定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人才,其经验做法得到了重庆交通大学与会代表的高度认同与积极评价。实践育人环节成为双方共同关注的焦点,座谈会聚焦实践育人模式创新、思政课教学改革等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双方一致认为,两院在诸多领域互补性强、合作空间广阔。未来双方将围绕师资队伍建设、学术交流研讨、优质资源共享、特色课程共建等方面,建立常态化、实质性合作机制,实现互学互鉴、优势互补,致力于推动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和思政育人工作实现高质量发展。

在暑期实践研修班结业仪式上,研修班全体学员分享学习成果与研讨交流。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张晓平表示,在抗战胜利80周年这一重要时间节点赴延边研修,是一次具有深远意义的抗战纪念献礼之旅、民族团结进步体验之旅,也是促进两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深化交流的友谊之旅。学员们围绕“抗战精神的弘扬”“红色基因的当代传承”“乡村振兴的思政元素”“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等主题,畅谈学习心得体会。老师们纷纷表示,回到工作岗位后,将以革命先辈为榜样,汲取伟大抗战精神和东北抗联精神的磅礴力量,将延边这片红色热土的生动历史和实践成就,全面融入思政课教学科研工作当中,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不懈奋斗!

分享:

编辑:刘玉峰

审核人:徐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