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交大

当前位置: 新闻首页 >> 人文交大

字体: 【小】 【中】 【大】  打印:

中宏网:年琴韵奏新声 科技“翼”助稻花香——航空学子探寻乡村科技文化共富路

日期:2025年07月10日 17:27 作者:航空学院 来源:航空学院 点击率:

中宏网讯在重庆长寿区云台镇,重庆交通大学航空学院“翼展红途·云航筑梦”实践团的足迹踏过稻浪翻滚的清迈良园,也穿越了弥漫着千年漆香的非遗古琴工坊。这群带着蓝天梦想的学子,正用航空人的智慧与热忱,在非遗文化的坚守与智慧农业的创新中,探寻科技与文化“双翼齐飞”、托举乡村共富的生动图景。

文化铸魂:千年匠心跳动乡村精魄

踏入弥漫着大漆氤氲的古琴工坊,实践团成员们瞬间被一种穿越时空的“匠心”所震撼。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阳正川轻抚一块百年杉木,讲述了一段惊心动魄的坚守。二十年前,他毅然放弃航海学业,拜入古琴门下。生漆过敏导致双臂溃烂裹纱,汗水浸透40℃高温的工坊,却从未动摇他亲手打磨承载千年清音的琴坯的决心。

“百年良材是基础,分寸之间定音魂。”阳正川的指尖抚过象征“天圆地方”的琴面弧度,阐释着古琴制作毫厘必较的精髓——音腔厚薄关乎清浊,大漆需涂刷阴干三十天、反复打磨百遍方得温润如玉。面对快餐文化冲击与市场劣质琴的挑战,他慨叹:“传承,需要如你们造飞机般的毫米精度,更需要数十年如一日的赤诚初心。”阳正川的坚守,是文化根脉的赓续,更是乡村文化振兴不可或缺的磅礴内力。当航空学子精密的工程思维遇见非遗大师的极致匠心,两种“国之重器”背后的精神内核在此刻交融共鸣。

科技赋能:“云上”力量激活田野生机

在清迈良园1500余亩的生态稻田上空,当千年智慧遇见现代科技,云台镇广袤的田野也焕发出蓬勃生机。在清迈良园1500余亩生态稻田上空,无人机植保作业的实时画面在云台镇乡村振兴展览馆内闪烁。这些来自航空学院的身影,敏锐捕捉到了科技与农业的共振点。

良园内,“稻渔共生”的生态循环焕发土地活力,绿肥还田、绿色高产技术筑牢产业根基。以水稻为核心引擎,联动特色种植与酿酒产业,清迈良园产值占全村65%,构筑起坚实的就业网络:累计带动村民就业超10万人次,发放工资1700万元,实现人均增收3万元/年,为困难家庭托起了稳稳的幸福。“我们要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用无人机植保、智慧监测等航空技术,为传统农业插上精准高效的翅膀。”实践团队长李敏坚定地表示。昔日的荒地披上绿装,清迈良园的成功实践,正是科技赋能农业、农旅融合撬动乡村质变的有力证明。

青春答卷:在乡土坐标中书写时代责任

从千年古琴工坊的匠心传承,到智慧农田的科技新章,实践团成员们深刻体悟到:乡村振兴,既是产业的繁荣升级,更是乡土文脉的活态延续与文化自信的深层重塑。文化之翼铸就精神之魂,科技之翼夯实产业之本,两者如鸟之双翼,缺一不可,共同构成了乡村全面振兴的强劲动力。

“非遗匠人阳老师的坚守令人动容,清迈良园的创新模式更让我们看到了广阔天地。”实践团成员们深感责任在肩,“作为新时代的航空人,我们不仅要将专业知识转化为助农兴农的利器,更要怀揣敬畏之心,守护好、传承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

同时,带队老师祝孟如也表示:“这次实践,给学生们上了一堂生动的‘乡土课’。乡村振兴,既要产业兴旺,让农民腰包鼓起来;也得有像古琴这样的文化传承,让乡村留住魂、留住根。我们这些‘未来工程师’,肩上也多了一份责任——用我们的知识服务乡村,也用心去守护这些宝贵的传统文化。”(图文 重庆交通大学航空学院)

中宏网:https://www.zhonghongwang.com/show-493-424742-1.html

分享:

编辑:刘玉峰

审核人:徐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