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交大

当前位置: 新闻首页 >> 人文交大

字体: 【小】 【中】 【大】  打印:

跨越科研长河的摆渡者——罗文珑的学术攀登之路

日期:2025年05月19日 02:57 作者:宣传部 研究生校报实践团 李宏鑫 来源:土木工程学院 点击率:

重庆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的实验室里,罗文珑正专注地盯着屏幕上跳动的代码。这位29岁的博士生自主研发的悬浮隧道动力响应分析软件,已获得重庆交通科研设计院采购,正为未来水下悬浮隧道建设提供关键技术支持。从考研失利到发表ESI高被引论文,从沟通障碍者到独立程序开发者,他概括出“平常心、求知欲、坚持”三个关键词,在土木工程悬浮隧道的研究领域书写着属于自己的科研奇迹。

平常心:与难题博弈的科研哲学

“卡脖子的问题反而是突破口”,这是罗文珑常挂在嘴边的话。在研发悬浮隧道流固耦合分析系统时,他曾连续两周困在算法验证环节。当发现自己的计算结果与国际论文数据存在偏差时,这位习惯独立思考的学者选择同时构建三套验证模型,最终证明是原论文公式存在适用性缺陷。这种将困境转化为契机的智慧,源自他独特的科研心态——把每个难题视为自身“系统升级”的机会。

这份处变不惊的智慧,源自对生命馈赠的独特领悟。特殊的成长烙印让罗文珑更早懂得与自我对话——由于早产的原因导致语言表达和身体行动方面弱于常人,在比较紧张的时候,罗文珑会出现口齿不清,面部表情不自然等情况,因此从小不善于与人交流,这造成了一定的沟通障碍。当语言交流成为挑战,数学模型便成为他理解世界的锚点。

2017年手握土木工程学位证书的他,在求职季的十字路口因沟通障碍屡屡碰壁,思虑良久后,他选择了考研,继续自己的求学之路。首次考研英语1分之差落榜的挫折,被他转化为重新建构知识体系的契机。“所有经历都是认知升级的阶梯”,备考两年,七百个日日夜夜,他埋首基础学科,在泛黄的书页间标注出217个关键公式。“没有完全的好事和坏事,主要是你如何看待。如果没有这次经历,我也不会在基础学科上建立这么扎实的基础,来给我未来的研究打地基。”这种转化智慧最终凝练成他主持开发的C++计算框架,几千行核心代码中跃动着从困境中淬炼出的科研基因。

求知欲:跨界求解的破壁之旅

走进罗文珑的学术世界,会惊叹于其知识疆域的辽阔。为攻克千米级悬浮隧道的波浪荷载难题,他自学了计算机编程、流体力学、高阶边界元法,甚至深入研究了GPU并行计算技术。在导师黄博老师的指导下,他创新性地提出“关键截面二维势流模拟+全域插值计算”的混合算法,在传统算法中提取出几个关键节点进行创新性推导,将原本进行仿真模拟水中悬浮隧道受水压水浪波动幅度的计算效率提升了47倍。

这种跨界求索的基因,早在硕士阶段便显露锋芒。他的学位论文《波浪环境下悬浮隧道动力特性研究》不仅斩获重庆市优秀论文奖,更孕育出两项发明专利。其中基于势流理论的频域计算方法,成功解决了锚索约束力动态耦合难题,相关成果发表于中科院一区期刊《Ocean Engineering》。

坚持:从代码到蓝图的冷板凳

计算机运行的界面上罗列着罗文珑研发的软件界面原型。这个集成了波浪荷载、车辆振动等多源耦合分析功能的平台,凝聚着他连续18个月的攻坚岁月。当问及研发中最困难的时刻,他笑着展示手机里上百个版本迭代记录,不太流畅自然的表达变成一字一句缓慢且坚定的回应:“每个error提示都是进步的台阶”。

“做科研的人一开始就要有坐冷板凳的意志和决心。”这种坚持正在转化为行业影响力。他提出的长跨悬浮隧道时域计算理论,突破性地实现了双向流固耦合分析,为重大工程储备关键技术。“我希望通过这个软件,可以给国家建设中悬浮隧道这方面的研究提供一个基本的工具,”罗文珑博士阶段开发的国产化仿真模拟建造软件,在他的规划中会随着研究领域的扩展不断更新迭代,最终形成体系化的实践工具,为我国在跨海隧道智能分析领域迈出关键一步。

站在实验室窗前,罗文珑的目光仿佛越过嘉陵江,看见自己构建的数学模型正在未来海底隧道中生长。“每个公式都是通向工程奇迹的阶梯”,这位与数学模型对话的“隧道医生”,正用代码编织着中国基建的智能未来。他的故事印证着:当学术理想遇见坚韧品格,那些曾被视作障碍的特质,终将熔铸成打开科研殿堂的金钥匙。

分享:

编辑:刘玉峰

审核人:徐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