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的民盟、民进、教育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时发表重要讲话,围绕“教育”提到了两组关系,即“与时俱进”和“不能把最基本的丢掉”的关系、“久久为功”与“当务之急”的关系。这两组关系蕴含着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深邃思想,是推进教育强国建设、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实践遵循。要深刻理解、精准把握这两组关系,以辩证的思维、创新的理念、务实的行动推进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努力培养堪当大任的时代新人,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深刻把握“与时俱进”和“不能把最基本的丢掉”的辩证关系
“与时俱进”和“不能把最基本的丢掉”体现了变与不变的辩证统一,反映了守正创新的辩证思想。守正创新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品格,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世界观与方法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实践活动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有机统一。
“不能把最基本的丢掉”就是守正,守住教育的“本”。一要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教育底色不能丢。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的根本问题,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强调“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因此,教育工作要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将培养爱国主义情怀、社会责任感和良好道德品质等贯穿于教育全过程。二要遵循学生成长的基本规律,教育本色不能丢。无论时代如何变化,学生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都是其未来发展的基石。因此,在教育中对于学生的启智、心灵的培养和基本的认知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不能放松,基本功不能丢。
“与时俱进”就是要创新,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这是教育工作的重要遵循。教育,因社会变革、科技进步而发展。从杏坛讲学口口相传,到活字印刷传道授业,再到互联网打破教育的时空界限,教育变革的图景蔚为大观。随着人工智能等技术的飞速发展,更需要把数字化作为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和塑造教育发展新优势的重要突破口,为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强劲动能。一是推进终身学习体系不断完善。信息化扩大了优质教育资源的覆盖面,学习方式更灵活、资源更丰富、学习更便捷的教育体系正在形成,新技术让全民终身学习成为可能。二是推进教育方式不断创新。现代信息技术拓展了教育的时空场域,在线教育、智慧课堂、虚拟实验室、AI课堂等新兴教育模式不断涌现,个性化和精准化的教育手段逐渐成为提升课堂到课率、抬头率的重要方式。
深刻把握“与时俱进”和“不能把最基本的丢掉”的辩证关系,要求在教育强国建设中既要保持定力,又要勇于创新。坚守“不能把最基本的丢掉”的正道,“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不能改,教育的本质和方向不能变,坚持立德之根本,夯实育人之根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同时,要顺应社会变化,紧跟科技发展,实现教育理念、内容与方式的“与时俱进”,培养适应时代发展需求的拔尖创新人才。
深刻把握“久久为功”与“当务之急”的辩证关系
“久久为功”与“当务之急”反映了坚持“重点论”与“两点论”相统一的辩证思想。坚持“重点论”与“两点论”的统一,要求教育事业既要有战略定力,重点突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养人才的核心任务;又要坚持问题导向,解决主要矛盾,二者并举,不可偏废。
办好教育要“久久为功”。一是教育具有长期性,需要“久久为功”。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需持续滋养、循序渐进。建设教育强国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破解问题、化解矛盾,同样要稳扎稳打,不能急功近利、急于求成。二是教育具有战略性,需要“久久为功”。教育不仅要为当前社会培养人才,更要为未来社会储备人才。因此,要着眼于未来科技进步和社会变革,对教育结构、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等提前谋划,久久为功,方可取得成效。
“当务之急”则是强调要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聚焦人民群众急难愁盼的教育问题,抓住教育领域中处于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的主要矛盾,以点带面、重点突破,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一是着力解决好教育公平问题。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加大乡村教育投入,缩小区域、城乡差距,让教育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二是着力解决好教育质量问题。应用数智技术促进教育资源共享,保障优质教育资源充分供给,引导学生运用数智技术进行深度学习,增强学生在智能时代的胜任力。三是着力解决好教育结构问题。着眼现代化需求,结合国家战略需要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有效推动高等教育优化布局和分类改革,统筹推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推动职业教育与产业需求紧密对接、与就业创业有效衔接。
深刻把握二者的辩证关系,要在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的同时“一茬接着一茬干”,既解决长期问题,又解决现实问题,要保持“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的定力和从容,秉承“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胆识和魄力,将紧迫问题和现实问题转化为现实任务和具体任务,奋斗拼搏,一步一个脚印地把教育强国战略目标变为现实。
(作者单位:重庆交通大学,本文为重庆市教委人文社科研究项目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