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日报:第十一届中国周边传播论坛在渝举行
11月22日,第十一届中国周边传播论坛在重庆交通大学南岸校区举行。来自国内的100余位权威专家围绕周边传播领域的理论前沿与实践问题,展开了深入研讨。
在主题报告环节中,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院长、中国新闻史学会会长、《现代传播》主编隋岩以“网络群聚理论与周边传播”为题作主题报告。“群聚传播既是互联网的生命力所在,也给社会管理乃至社会发展带来巨大困扰。”他表示,在当下群体传播时代,受众也是传者的传播新形态。互联网打破了传统传播格局,同时也给社会管理和社会关系带来了新的、复杂的演变。
北京大学陆地教授围绕“周边传播与文明互鉴”进行分享。他从历史维度切入,梳理了古代丝绸之路“商贸互通”与“文化交融”并行的传播脉络。他认为,周边传播从本质上是不同文明间“近距离、高频次、深互动”的交流形态,其核心价值在于打破文明隔阂、构建共生共识。
中宣部新闻出版研究院副院长崔海教以《城市特色文创产品与城市形象的周边传播》为题,用具体案例分享了城市形象建设中的周边传播问题。他认为,提升城市形象有四个路径:提升城市自身与周边的关联度;提升城市形象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关注点;发展城市关联与关注的理念;扩宽城市关联的路径、探索多样化的互动形式。

论坛还分别聚焦周边传播与周边命运共同体、区域文化与周边传播、人工智能与中国文化周边传播、交通文化与周边传播、人文交流与周边传播5个议题,分设5个分论坛,开展了50余场分论坛报告。
当天,中国交通周边传播研究中心正式揭牌。
华龙网:第十一届中国周边传播论坛重庆启幕!交通赋能传播共绘文明互鉴新图景
第1眼TV-华龙网讯(郭晓彤)2025年11月22日,第十一届中国周边传播论坛在重庆交通大学开幕。本次论坛由中国广播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指导,重庆交通大学主办,重庆交通大学旅游与传媒学院、北京大学周边传播研究中心联合承办,以“周边传播与文明互鉴、命运共同体构建”为核心议题,汇聚了来自全国百余所高校的专家学者、媒体精英及行业代表,共同探讨新时代周边传播的创新路径与实践方略。

重庆交通大学党委书记宫辉致辞。学校供图第1眼TV-华龙网发

重庆交通大学党委常委、纪委书记、监察专员李晓珂主持会议。学校供图第1眼TV-华龙网发
大咖云集共赴盛会
校地协同搭建交流平台
中国广播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副会长闫成胜,中宣部新闻出版研究院副院长崔海教,重庆交通大学党委书记宫辉,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党委书记田丽教授等领导嘉宾出席。重庆交通大学党委常委、纪委书记李晓珂主持开幕式。
宫辉在致辞中介绍,重庆交通大学自1951年建校以来,始终秉承“两路”精神,在74年的发展历程中构建了完善的学科体系和科研平台,尤其旅游与传媒学院围绕“文化+交通,传播+交通,旅游+交通”理念,在交通文旅融合、对外传播等领域成果丰硕,为论坛举办提供了坚实支撑。

中国广播电视社会联合会组织副会长闫成胜致辞。学校供图第1眼TV-华龙网发
闫成胜在致辞中强调,周边传播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纽带,媒体应聚焦“硬联通”“软联通”“心联通”成功实践,通过文明互鉴展现中国形象,借助科技赋能创新传播范式,整合资源网络讲好中国故事,为区域合作夯实民意基础。

揭牌仪式。学校供图第1眼TV-华龙网发
开幕式现场还举行了中国交通周边传播研究中心揭牌仪式,标志着我国周边传播研究与交通领域深度融合进入新阶段。
多维议题深度研讨
学术碰撞点亮传播新路径
为期三天的论坛设置了主题报告、五大分论坛及实地考察等环节,议题涵盖周边传播与命运共同体、区域文化传播、人工智能赋能、交通传播实践、人文交流互鉴等多个维度,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的学术交流格局。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院长、中国新闻史学会会长、《现代传播》主编隋岩教授做主题报告。学校供图第1眼TV-华龙网发
主题报告环节,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院长、中国新闻史学会会长、《现代传播》主编隋岩教授领衔主题报告。他以“网络群聚理论与周边传播”为主题展开深度分享。隋岩教授凭借深厚的学术积淀与丰富的研究经验,以“相近相似”为引,深入浅出地梳理了网络群聚现象的形成机制、特征规律,深入剖析了其对周边传播生态的深刻影响,并结合具体案例提出了基于网络群聚理论的周边传播创新策略与实践路径。

中广联周边传播研究基地主任、北京大学周边传播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陆地做主题报告。学校供图第1眼TV-华龙网发
中广联周边传播研究基地主任、北京大学周边传播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陆地教授围绕“周边传播与文明互鉴”展开深度汇报。作为长期深耕周边传播领域的权威学者,陆地教授首先从历史维度切入,梳理了古代丝绸之路“商贸互通”与“文化交融”并行的传播脉络,指出周边传播从本质上是不同文明间“近距离、高频次、深互动”的交流形态,其核心价值在于打破文明隔阂、构建共生共识。

中宣部新闻出版研究院副院长崔海教做主题报告。学校供图第1眼TV-华龙网发
中宣部新闻出版研究院副院长崔海教以《城市特色文创产品与城市形象的周边传播》为题,用具体案例深入浅出地讨论了城市形象建设中的周边传播问题。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党委书记田丽教授做主题报告。学校供图第1眼TV-华龙网发

《新闻爱好者》副主编孙勇做主题报告。学校供图第1眼TV-华龙网发

重庆交通大学旅游与传媒学院党委书记徐园媛教授做主题报告。学校供图第1眼TV-华龙网发
论坛主题报告环节由重庆交通大学旅游与传媒学院院长张玉蓉教授主持,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党委书记田丽教授、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周宇豪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邓秀军教授,中南大学吕鹏教授,《新闻爱好者》副主编孙勇,西南大学新闻传媒学院汤天甜教授,重庆交通大学旅游与传媒学院徐园媛教授分别围绕周边传播与文明互鉴、城市文创与城市形象传播、网络安全、中国式现代化等议题做了主题报告。重庆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曾润喜教授对论坛报告进行了评议总结。

重庆交通大学旅游与传媒学院院长张玉蓉教授主持论坛主题报告环节。
分论坛现场同样亮点纷呈。在“周边传播与周边命运共同体”分论坛,重庆交通大学研究生团队分享的《人工智能时代文旅元宇宙技术赋能下中华文化周边传播的转型》《中餐文化的周边传播——以秘鲁中餐厅为例》等研究成果,展现了青年学者的创新思考;“区域文化与周边传播”分论坛上,专家学者围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文化传播、大足石刻对东盟传播等议题展开热烈讨论,为区域文化“走出去”提供了新思路;“人工智能与中国文化周边传播”分论坛聚焦AIGC传播障碍破解、数字技术重构文化表达等前沿话题,探索科技与传播融合的新可能。此外,交通传播实践、人文交流与周边传播等分论坛也从不同视角为周边传播理论与实践注入新活力。

参观“两路”精神育人园。学校供图第1眼TV-华龙网发特色实践赋能传播
校地资源彰显交通特色
作为本次论坛的一大特色,主办方特别安排了“两路”精神育人园参观活动,让与会嘉宾实地感受“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顽强拼搏、甘当路石,军民一家、民族团结”的“两路”精神内涵。“两路”精神作为学校独特的精神财富,其传播实践本身就是周边传播的生动案例,为论坛提供了鲜活的研究样本。
论坛期间,与会嘉宾还围绕交通基础设施的媒介属性、中欧班列新闻报道的时空趋势、重庆廊桥类古桥的文化传播等议题展开探讨,将交通特色与传播研究深度结合。重庆交通大学旅游与传媒学院院长张玉蓉表示,学院依托学校交通学科优势,深耕“传播+交通”跨界领域,此次论坛的举办为学科交叉融合提供了重要平台,也为交通文化的周边传播搭建了桥梁。

活动合影。学校供图第1眼TV-华龙网发
据悉,本次论坛不仅搭建了学术交流与合作的平台,更形成了一批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包括周边传播与交通融合发展路径、区域文化国际传播策略、人工智能赋能传播创新等方面的共识性观点。
华龙网:https://www.cqnews.net/1/detail/1442130348325441536/web/content_14421303483254415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