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要闻

当前位置: 新闻首页 >> 时政要闻

字体: 【小】 【中】 【大】  打印:

横竖世界第一!花江峡谷大桥今日通车——重庆交大人全程烙印“交大方案”

日期:2025年09月28日 12:17 作者:产学研处、宣传部 来源:产学研处、宣传部 点击率:

巍巍贵州,重峦叠嶂。在被誉为“地球裂缝”的花江大峡谷深处,一条“钢铁巨龙”横空出世,连接起险峻的峡谷两岸。这就是花江峡谷大桥——一座在高度和跨径上创造双料世界第一的超级工程。

在这项令世界惊叹的成就背后,闪耀着重庆交通大学校友们的身影。他们传承弘扬“两路”精神,将其融入每一处技术攻坚与细节打磨,从设计到施工,从技术攻坚到理念创新,为这座“横竖都是世界第一”的大桥注入了交大智慧与交大力量。

天堑变通途:世界第一高桥的傲人数据

花江峡谷大桥全长2890米,主桥跨径1420米,桥面距水面垂直高度达625米,相当于200多层楼高。这一高度超越了此前世界第一高桥北盘江第一桥(565米),成为山区峡谷桥梁的新标杆。

大桥主体为钢桁梁悬索桥结构,两根主缆直径约90厘米,单根重量达9400吨。91对吊索与6对中央斜拉扣锁共同编织出一张精确的力网,将2.1万吨的钢桁梁轻盈地托举在云端。

9月28日,这座超级工程将正式通车。通车后,贵州六枝特区至安龙县的车程将从3小时缩短至1小时,两岸通行时间从2小时锐减至2分钟,彻底打通滇黔桂三省区的交通瓶颈。

创新传承:培育桥梁建设新生力量

韩洪举(1990级桥梁工程专业校友):三十载铸桥育才,以创新传承铺就“高速平原”

在花江峡谷大桥这座“横竖世界第一”的超级工程背后,有一位始终奔走在技术攻坚与人才培养第一线的领军人——韩洪举。作为贵州交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总工程师,同时也是重庆交通大学1990级桥梁工程专业校友,他带领团队直面625米桥面高差、12级强风、施工场地受限等一系列世界级难题,将三十年积淀的“交大智慧”倾注于大桥建设的每一个环节。

“学桥、建桥、研桥”,工作30年,建桥30载,韩洪举怀着“架一座桥,让天堑变通途”的初心,始终致力于山区峡谷桥梁建造技术研发与攻关。在花江峡谷大桥建设中,他推动多项创新技术落地:高性能锻焊组合式索鞍结构,使力学性能提升30%以上,用钢量节约28.7%;绿色高性能岩石粉矿物掺合料技术,实现生态效益与工程经济的双赢;全时态智慧监测系统,则为桥梁后期运维提供了实时、可靠的安全保障。

在攀登技术高峰的同时,韩洪举格外重视人才的培养与经验的传承。他通过“青蓝工程”“师傅人才库”等机制,将“一桥一课一团队”模式融入施工全过程,为行业培育了一批批专业骨干。在他看来,每一座桥不仅是交通枢纽,更是传承技艺、锤炼团队的生动课堂。

“追求卓越的脚步从未停止。”这句韩洪举常挂嘴边的话,也成为他和团队在花江峡谷大桥建设中不断突破、挑战极限的生动注脚。从技术攻坚到人才孵化,他以实际行动诠释着“创新传承”的深层内涵,为贵州“高速平原”的建设持续注入智慧与力量。

技术护航:严格把控确保万无一失

杨健(1990级桥梁工程校友)

作为贵州省交通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重庆交通大学1990级校友,杨健凭借深厚的专业积淀,为花江峡谷大桥这一超级工程筑起坚实的技术屏障。整个建设过程中,他牵头组织重大技术方案评审,严格把控设计的科学性与结构安全,确保大桥在“高、大、难、新”挑战中稳步推进。

杨健团队将桥旅融合理念贯穿花江峡谷的大桥设计,提出“以桥为目的地、以桥为文化、以桥为场景”的融合模式。项目以云渡服务区为中心,打造集餐饮、购物、娱乐、体育、旅游于一体的综合体,涵盖酒店、观光服务楼等,拟布局崖壁飞拉达、空中咖啡厅等业态,旨在打造国内首个“桥梁观光+运动体验+旅游服务”融合综合体。大桥融入贵州山水文化元素,桥塔层叠横梁象征岩层堆叠,上横梁勾勒“山峦重叠入云端”廓形,与自然和谐交融。安龙岸桥塔设观光电梯及塔顶观星水吧,游客可体验“一览众山小”的壮阔。

杨健主持“桥隧设计建造与数智技术发展报告会”,并作《花江峡谷大桥设计创新》报告,介绍项目在抗风性能、智慧索股、轻型化索鞍及桥旅融合等方面的创新。他以扎实理论功底和丰富工程经验,为团队提供技术支撑,保障工程安全可靠与创新成果落地,尽显卓越工程师风采。

施工攻坚:将蓝图变为现实的筑梦者

刘豪(2001级桥梁工程专业校友)

贵州桥梁集团第三分公司六安8标总工程师刘豪(2001级桥梁工程专业校友),作为总建造师,扎根一线20年,从基层技术员成长为“世界第一高桥”技术核心,亲手将宏伟蓝图变为横亘“地球裂缝”的钢铁奇迹。

面对施工中出现的应力集中现象,刘豪团队提出增加倾斜加劲器、平滑过渡槽脚几何形状等创新举措,有效降低应力值,提升结构安全性。针对峡谷风这一关键挑战,他带领团队早在项目启动阶段就部署多普勒激光雷达测风系统,结合风洞实验优化抗风结构,并创新应用“流线型钢桁梁+中央稳定板”技术,兼顾安全与成本。

作为技术带头人,刘豪不仅追求技术革新,更注重“传帮带”,将20年从业经验倾囊相授,助力年轻技术员快速成长。刘豪将花江峡谷大桥比作贵州交通人精心哺育的“孩子”。他指出,建桥不仅是为了实现便捷,更是为了打通一条欢迎八方来客的“邀请之路”,希望更多人能通过这座桥认识贵州、走进贵州。

设计创新:攻克世界级难题的交大方案

叶洪平(2007级桥梁与隧道工程专业校友)

贵州省交通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交通事业部桥梁设计分院院长叶洪平,作为大桥设计负责人,带领团队用多项首创技术破解世界级难题,更以“科技+文旅”创新模式为中国桥梁工程树立新典范。

“从在重庆交大研读《悬索桥设计理论》到主持世界第一高桥设计,母校赋予的不仅是技术底气,更是突破禁区的勇气。”叶洪平的话道出初心。峡谷深切近千米,两岸峭壁对峙,需穿越树林、翻越山头才能抵达索塔位置,复杂地形与多变风场对设计提出极致要求。面对挑战,团队交出了三份突破性技术答卷:首创高性能锻焊结合式索鞍结构并研发配套窄间隙埋弧自动焊接设备,实现结构轻型化与低碳环保的双重突破;在主缆植入碳纤维光纤光栅智慧索股,通过温湿度与应力应变在线监测,开启桥梁健康监测新范式;全球首创“上、下水平稳定板+中央稳定板”组合抗风措施,破解山区大攻角风场难题。这些创新技术已通过《世界第一高桥成长记》节目揭秘,向世界展示了中国造桥技术的顶尖水平。

选址定策:为“世界第一”筑牢根基

陈竹(2007级公路与城市道路工程专业校友)

贵州省交通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交通事业部一分院院长陈竹,作为项目总体路线负责人,深度参与大桥的选址定策工作,为这座“横竖都是世界第一”的超级工程筑牢了最初的根基。

面对花江大峡谷“山高谷深、地质复杂”的天然挑战——这里峭壁对峙、高差达625米,被称为“地球裂缝”,且峡谷风力、温湿度变化莫测,选址需同时兼顾桥梁安全、施工可行性与区域发展需求。陈竹与团队扎根一线勘察,翻越山头、穿越丛林,对多个备选桥位的平纵线形、地形地质、生态环境、交通衔接等进行反复论证,最终确定的桥位不仅适配了大跨径悬索桥的结构需求,更为后续“桥旅融合”模式落地与区域交通协同预留了关键空间,成为大桥从构想走向现实的重要起点。

交大印记:从桥梁大国到桥梁强国的生动实践

2025年9月28日,花江峡谷大桥正式建成通车。这座凝聚重庆交大人智慧与勇气的大桥,不仅将六枝至安龙的通行时间从3小时缩短至1小时,更成为中国从“桥梁大国”迈向“桥梁强国”的坚实注脚。

作为贵州“桥旅融合”的标杆项目,花江峡谷大桥不仅是交通枢纽,更是“以桥为景、以桥为旅”的创新典范。它的建成,将改变区域交通格局,为黔西南州与安顺市的经济联动注入强大动力。

值得一提的是,大桥所用钢绳全部由校友所在企业——贵州钢绳集团生产。集团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91级结构工程专业校友马显红感慨:“能为这座世界级大桥提供‘生命线’,是全体贵绳人的骄傲,更是交大学子对母校最好的答卷。”花江峡谷主缆智慧赋能,设计构想在2380m主缆上实现通长的温度、湿度、应力应变的自我感知和自我调控,从而提高大桥主缆作为百年生命线品质工程的防护能力,确保其全生命期服役寿命和运营安全,实现了在超2300m应力应变智慧主缆索股开发应用上的世界首创。

从初勘到通车,重庆交通大学校友们以“明德行远,交通天下”的校训为引领,凭创新、担当与奉献铸就了这座工程奇迹。他们攻克的技术难题,不仅助力大桥建设,更向全球输出了山区桥梁建设的“中国方案”。这些在超级工程中展现智慧担当的交大人,未来必将继续传承交大精神,在交通强国之路上不断突破,为中国式现代化交通实践续写精彩篇章。

分享:

编辑:黎昱睿

审核人:叶勇 徐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