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要闻

当前位置: 新闻首页 >> 时政要闻

字体: 【小】 【中】 【大】  打印:

【再走“两路”系列报道】今天,用我们的脚步丈量“两路”精神(上)

日期:2025年07月22日 02:17 作者:宣传部 来源:组织部 科技处 河海学院 交运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 点击率:

前言:历史的长河奔流不息,总有一些瞬间被铭记,一些精神被传承。7月15日至18日,重庆交通大学副校长郑丹率队赴西藏拉萨、林芝等地调研,相关职能部门、学院负责人以及专家学者20余人,开启了一场追寻红色记忆、传承“两路”精神的实践之旅。大家认为此次活动受益匪浅、收获颇丰。现刊载其中部分同志的心得体会,让我们一起铭记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把“两路”精神转化为我们建设“双一流大学”的实际行动,让“两路”精神在新时代熠熠生辉!


“两路”精神的时代回响

党委常委、组织部部长、统战部部长任海涛

“我们所在的位置,是三条路的交汇点,一条是青藏公路,一条是川藏公路,还有一条是西藏的民族团结之路……”7月16日,我站在拉萨河畔、川藏青藏公路纪念碑前,给大家上了一堂党课。

上一场特别的党课

这场党课,对我来说意义特殊。去年学校“两路”精神育人园建成时,我担任了“川藏青藏公路纪念碑”的解说员,当时我翻阅了相当多的史料,力求让参观者了解那段可歌可泣的历史。然而在这一日,当我伫立在纪念碑前,再度重温彼时的解说词时,我的心潮犹如屹立于青藏高原之巅。回首川藏、青藏公路建设的光辉历程,轻抚那一座座由交通先驱们以生命铸就的精神丰碑,我内心深受震撼,也愈发坚定了传承“两路”精神、为交通强国与教育强国建设贡献力量的信念与决心。

对于我而言,这已经是第十三次踏上西藏这片圣洁的大地,每一次的实地探寻和深入体验,都让我获得新的感悟和收获。这次随学校调研组赴西藏拉萨、林芝调研,感悟更加深刻。“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顽强拼搏、甘当路石,军民一家、民族团结”——这24字的“两路”精神,是交通人的精神烙印。在“两路”精神纪念馆,一张张泛黄的照片、一件件珍贵的实物,诉说着筑路英雄们的壮举。70年前,11万军民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以血肉之躯凿穿雪山峡谷,在“世界屋脊”上架起生命线,3000多名英烈长眠于此。他们用生命诠释了什么是信仰,什么是奉献。

在座谈会上,西藏交通战线的同志们动情地说:“高原上的每一条路,都是信仰的延伸。”这句话让我深受触动。重庆交通大学因交通而诞生、因交通而兴盛,其血脉中流淌着“两路”精神的红色基因。近年来,我校一批又一批毕业生扎根于西藏、新疆、青海等条件艰苦的地区,更有众多专家教授奔赴西部高原高海拔地区交通建设的主战场,于雪域高原之上续写着新时代的“两路”传奇。身为交通高校管理服务人员,讲好“两路”故事是我们应尽的义务,传承与弘扬“两路”精神是我们肩负的责任。我们需将此精神融入日常工作、常抓不懈,为培养更多有担当、有作为的交通人才,为国家交通事业的健康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两路”精神纪念馆林芝分馆珍藏的书籍

此次调研,我们还走访了西藏军区,与西藏校友倾心交谈。一位在藏工作十年的校友说:“高原缺氧,但不缺精神。”这让我深刻认识到,“两路”精神不仅是历史的回响,更是时代的召唤。作为组工干部,我们要以“两路”精神为引领,锻造一支政治过硬、作风扎实的干部队伍,激励更多师生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

离开拉萨时,布达拉宫在夕阳下熠熠生辉,仿佛在诉说着这片土地的沧桑巨变。新时代的交通强国建设,依然需要“两路”精神的支撑。作为交通高校的党务工作者,把“两路”精神深植于学校党建工作的每一个环节,贯穿于教育教学的每一环节,激发师生使命担当,确保红色基因代代相传,为国家交通事业注入不竭动力,我们责任重大、使命光荣。

“两路”精神宛如一盏熠熠生辉的明灯,为我们照亮前行之路。每一次回首过往,皆是一场心灵的深刻洗礼。在这片庄严而神圣的土地上,我们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更是“两路”精神的传承者与践行者。我们清楚地认识到,唯有将“两路”精神融入自身血脉,方能在新时代的征程中,勇挑重担,砥砺奋进。未来,我们将继续携手共进,以赤诚之情怀,书写立德树人、办学育人的壮丽华章,让“两路”精神在新时代焕发出更为璀璨夺目的光芒。


以精神为灯塔以行动践初心

党委委员、科技处处长徐向阳

站在川藏公路通车70周年的历史节点,重温“两路”精神与“五个特别”(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的老西藏精神,我深刻感受到学校与西藏的血脉相连。

在西藏军区军史馆合影

作为因川藏公路建设而诞生的高校,首任校长穰明德同志“生在七公里,埋在青龙山”的誓言,正是交大人融入骨血的精神基因。当在西藏军区军史馆看到筑路官兵用血肉之躯挑战生命极限的史料,更深刻理解了习近平总书记“养好两路、保障畅通”嘱托的时代重量。当看到校友们在海拔4500米的项目部坚守时,我读懂了“甘当路石”的新时代内涵。

认真聆听解说

作为党委委员和科技管理部门负责人,我将带头践行精神要求,一方面推动建立“扎根西部、服务行业”的科研评价导向,鼓励教师团队沉下心来做“冷板凳”研究;另一方面强化党建引领,以“两路精神、“老西藏精神”为主题开展主题党日活动,营造“比学赶超、奋勇争先”的科研氛围,让艰苦奋斗、甘于奉献成为校园科技文化的鲜明底色。“两路”精神昭示我们:路是奋斗出来的;老西藏精神启示我们:奇迹是坚守创造的。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我们将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境界,把精神伟力转化为科技报国的生动实践,为建设交通强国、服务西部发展贡献重庆交大力量!


做新时代“两路”精神的践行者传承人

党委委员、河海学院党委书记叶四桥

在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之际,根据学校、学院安排,我于7月15日-17日随团走访西藏校友和相关单位,开展传承弘扬“两路”精神相关学习调研,汲取了“两路”精神力量,激发了讲好新时代“两路”精神,传承弘扬践行好“两路”精神,培养以“两路”精神为内核的时代新人等一系列思考。

记住珍贵的史实

一是传承弘扬践行好“两路”精神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学校因川藏路而生,因交通而兴,无论是亲身感受西藏交通、社会发展面貌的巨变,学习部队官兵传承弘扬“两路”精神、“三不倒”精神、老西藏精神的光辉事迹,还是聆听校友行业专家细数“两路”精神的点滴故事,让我进一步深刻认知到,创校先辈们创造传承的“两路”精神,为西藏发展、交通振兴和交通人的成长起到了重大作用,是事业发展和师生成长的宝贵精神财富,传承弘扬好“两路”精神具有极强的实践意义,也是交大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是传承弘扬“两路”精神的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西藏的发展,交通的振兴,充分体现了“两路”精神的伟力,新时代西藏交通、水利事业的发展,具有“增量市场大、科技挑战强”鲜明的特征,新时代对具备“两路”精神内核的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需求。但是,西藏交通厅有关领导的警句时常萦绕在我的脑海,“西藏不缺科研队伍,缺的是能扎根西藏的队伍,西藏不缺人才,缺的是能扎根西藏的人才”,叠加近年学校毕业生在西藏交通系统占比下降,部分学生不愿意来西藏发展等现状,让“两路”精神成为我院师生的精神内核,对于促进师生的发展,勇担新时代交通强国重担,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

三是学习传承弘扬“两路”精神的方式可以更鲜活。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这次现场学习调研,既有身临其境的参观和报告会,又有艰苦卓绝伟大事业的历史影片回放,还有交通人、校友的现身说法,更有自我的学习反思和分享,让“两路”精神更鲜活更可感更深入人心。例如,当我们站在川藏青藏公路纪念碑前时,那种历史的厚重感,对未来的责任感齐聚心头,“两路”先辈们不畏艰险、甘于奉献、勇于创新的画面历历在目,不仅激励我们奋发前行,更提醒我要学习这次学习调研活动的组织设计,在今后组织师生传承弘扬“两路”精神时充分学习借鉴,充分利用好“两路”育人园、校友共建的实践基地等资源,让“两路”精神的学习传承更鲜活更具实效。

四是传承弘扬“两路”精神重在融入和实践。这次学校学院派送傅祥、曾彬两位博士履职西藏交通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科技研发中心副主任(主持工作),两位老师就是践行“两路”精神的传承人、先行者,他们已经开始了扎根西藏,为西藏交通、为校企合作谋划相关科技项目的新征程。未来学院将把更多的智力资源带到西藏,力争同西藏交通院、西藏水电院等单位推进好相关合作,以为师生的发展搭建更多平台,创造更多机遇,为西藏交通做出更多贡献。同时,做好人才培养“两路”精神内核的融入和学科专业改造升级,培养更多践行“两路”精神的时代新人,让更多的师生有机会在火热的事业中去实现人生价值。如此,才是对创校先辈、革命英烈们创造的“两路”精神的最好传承。


“两路”精神的新时代诠释

党委委员、交通运输学院党委书记魏铜铃

这次西藏调研学习,深切为西藏交通人、部队官兵和校友传承“两路”精神所创造的辉煌业绩所震撼,更深刻体会到“两路”英雄血脉中流淌的创新气质和战略思维尤其值得我们传承弘扬。

震撼于西藏交通人创造的辉煌业绩

以穰明德老校长为代表的川藏筑路英雄,面对极端条件,不是简单的苦干蛮干和无谓牺牲,而是因时制宜、勇于创新,凝聚了《康藏公路修建史料汇编》等创新成果,创造了世界公路交通史上的奇迹。在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实践中,我们必须不断强化创新思维,努力探索新时代极端条件下的交通运输科技创新,培养更多更优秀的能担当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重任的开路先锋。

以慕生忠将军为代表的青藏筑路大军,在川藏公路已经动工、主管部门认为青藏公路建设可以暂缓的背景下,将军站在战略的高度,通过坚持争取赢得了修路的战机。面对数智绿色发展和未来交通变革趋势,在推进事业高质量发展和“十五五”规划编制中,我们必须把握一流学科建设机遇,攻坚克难,努力谋划和推进好交通运输工程学科专业转型升级提质,为学校早日迈入一流方阵做出有力支撑。


发扬红色传统 传承“两路”精神

党委委员、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吴成国

为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两路”精神的重要指示精神,挖掘“两路”精神所蕴含的深刻内涵和时代价值,汲取“两路”精神力量,讲好新时代传承弘扬“两路”精神的故事,在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昌都解放75周年之际,根据学校、学院工作安排,我于6月28日-7月4日、7月15日-18日分别深入西藏昌都、拉萨和林芝等地,开展“两路”精神寻访、调研,开启了一场追寻红色记忆、传承“两路”精神的实践之旅,受益匪浅、收获颇丰。

在布达拉宫前重温那段可歌可泣的历史

一是立足交大基因,赋能学科发展。依托学校与“两路”同源的历史根基,发挥马克思主义学院学科专业优势,我在寻访、调研期间,先后深入西藏交通厅“两路”精神纪念馆及林芝分馆、昌都市革命历史博物馆、西藏军区军史馆等地,系统开展“两路”工程档案、昌都战役文献、道班工人口述史等史料采集整理。在深入挖掘有关“两路”精神史料的过程中,我对“两路”精神也有了更为深刻的认知,筑路大军遵循“边进军 边修路”的指示,在建设川藏青藏公路时,虽面临着极端恶劣的自然条件,但他们凭借着顽强的意志,用铁锤、钢钎等简单工具,创造出世界筑路史上的奇迹。这种“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顽强拼搏、甘当路石,军民一家、民族团结”的精神,在西藏这片土地上熠熠生辉,激励着后人不断前行。这些有关“两路”精神丰富的史料、生动的实践,对进一步推动形成以“两路”精神为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具有强有力的支撑。

二是以活化利用“两路”精神资源为载体,深化校-地-企多方协同合作。在寻访、调研西藏交通厅、西藏交通勘察设计院、昌都市交通局、西藏高速林芝养护中心等相关部门后,深切地感受到,西藏自治区是未来我国交通建设的大市场、交通科技创新的主阵地,我校应积极主动加强与西藏交通厅、西藏交通勘察设计院、昌都市交通局、西藏高速林芝养护中心等单位的对接,以“重大技术联合攻关为纽带加强交通科技创新合作”为硬支撑,以“丰富西藏交通文化、促进文旅深度融合”为软实力,建立“校-地-企多方合作”共同体。

分享:

编辑:刘玉峰

审核人:徐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