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佳案例

当前位置: 新闻首页 >> 最佳案例

字体: 【小】 【中】 【大】  打印:

市教委:重庆交通大学全方位构建少数民族学生培养育人体系

日期:2025年08月28日 22:58 来源:市教委 点击率:

重庆交通大学始终将少数民族学生培养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工程。传承弘扬“两路”精神,践行“全、新、亲、实”理念,以科学城学院少数民族预科班建设为示范窗口,构建起“文化浸润铸魂、精准帮扶筑基、实践育人赋能、协同共育聚力”的全方位全周期育人体系,形成了具有交通行业特色、时代特征的培养模式,为民族地区发展输送了一批“政治坚定、专业过硬、扎根边疆、奉献国家”的优秀人才。

一、文化浸润铸魂,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精神磁场”。学校以文化认同为根基,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与交通特色文化深度融合,打造立体化文化育人矩阵。一是以学校“石榴课堂”为载体,依托马克思主义学院、校史馆及“两路”精神育人园等教育平台和资源,将“两路”精神中“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顽强拼搏、甘当路石”的筑路英雄事迹纳入思政教学案例库。组织少数民族学生在校内外相关基地开展现场教学,通过观摩“两路”建设老照片、聆听校友故事,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交通是民族团结的生命线”内涵。二是整合线上线下资源,搭建宣传教育矩阵。打造民族团结广场、教育走廊等阵地,以宣传标语、灯杆旗牌等,融入共同体意识。生动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迎端午传统体育文化节”等一批品位高、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活动,常态化开展“民族团结一家亲”主题活动,培育的原创声乐作品《闯夔门》和《苗岭,你好》获全国第七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一等奖。三是开设《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等80余门相关课程,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思政“大课”“金课”“精品课”。深入开展民族工作理论研究,积极为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献智献策。在预科班开设语言、文化、科学素养等基础课程的同时,将民族政策、边疆发展等内容融入衔接课程,既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又厚植“交通强国、民族团结”的责任意识。

二、精准帮扶筑基,构建个性化成长支持的“培育体系”。针对少数民族学生的成长特点与实际需求,学校建立“党建引领、分类指导、全面发展”的精准帮扶机制。一是教师党员与少数民族预科班全班学生“结对子”,发挥党员在学生成长成才中的引领作用,建立涵盖学业辅导、心理疏导、职业规划的“成长档案”。师生携手传承弘扬“两路”精神,秉持“人人有责、人人奋斗,人人进步、人人出彩”理念,在实现自身成长进步的过程中为科学城校区及学校事业发展贡献力量。二是搭建“第二课堂”实践平台,组织少数民族学生开展“书香润心灵,分享促成长”读书会等主题学习;鼓励少数民族同学发挥体育、舞蹈、音乐等特长,在运动会、文艺晚会等活动上展现自我。三是坚持各民族学生混班混住,全面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配备少数民族专职辅导员,做好学业帮扶、心理帮扶、生活帮扶、就业帮扶四项机制。把民族团结教育融入班级和宿舍文化建设中,在校内形成“共学、共居、共事、共乐”的团结氛围。在入学、毕业教育,国庆、端午等重要节点,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耦合共振。

三、实践育人赋能,构建知行合一的“责任养成路径”。一是依托“巴渝石榴红”工作室,组织少数民族学生开展“同心田”耕种活动。每周五下午,少数民族预科班学生在科学城校区劳动教育实践基地栽种番茄、辣椒等蔬菜苗,通过翻土、施肥、灌溉等环节,体验劳动的艰辛与团结协作。二是打造“石榴课堂”等工作品牌,办好少数民族预科班,促进边疆民族地区人才培养“回得去、用得上、起得来”。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拓展教育空间,与地方政府、社区、企业等开展合作,让学生在更广阔的社会环境中接受熏陶和教育。在内蒙古乌兰布和沙漠土壤化生态恢复试验示范基地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教育基地”,积极探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由校内到校外、由线上到线下,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三是与地方社区、养老机构合作开展“民族情深学雷锋 石榴课堂暖夕阳”等系列活动,联合校内多部门开展“民族团结林”植树活动,组织师生共同种下象征团结的树苗,将生态文明建设与民族团结教育深度融合,在新时代共绘“中华民族一家亲”的美好画卷。

四、协同共育聚力,构建家校社联动的“育人共同体”。

学校打破教育边界,构建“校内校外协同、线上线下联动”的立体化育人网络。一是建立“家校直通车”制度,班主任定期与家长电话交流,沟通了解学生家庭环境、成长经历和在家表现,同时也向家长反馈学生在校学习和生活情况,通报学生学业进展与成长状况,强化家校协同时效与实效,实现“家校信息互通”。二是针对少数民族学生及家长普遍关心的问题,科学城学院召开少数民族预科班新生家长会,详细解读预科班教学计划、本科专业录取政策,围绕就业前景、学生管理等话题深入交流,形成“家庭督促、学校引导”的育人闭环。

相关链接:https://jw.cq.gov.cn/zwxx_209/bmdt/gxxx/202508/t20250828_14944581.html


分享:

编辑:刘玉峰

审核人:徐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