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佳案例

当前位置: 新闻首页 >> 最佳案例

字体: 【小】 【中】 【大】  打印:

【暑期“三下乡”展风采】青春与夏天撞个满怀,热辣滚烫!(一)

日期:2025年08月01日 10:19 作者:宣传部、校团委 来源:各学院 点击率:

出征仪式: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

2025年7月1日下午,重庆交通大学2025年“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出征仪式暨安全教育培训会在科学城校区致远楼学术报告厅隆重举行。校党委常委、副校长杨胜发出席活动并讲话;校团委、宣传部、学工部、保卫部、教务处、招生就业处、科学城学院相关负责人,各学院团委书记,以及社会实践团队带队教师、学生代表等230余人汇聚一堂,共同吹响以“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为主题的“行走的思政课”集结号。

据悉,今年我校共组建团中央专项实践团、全国“七彩假期”实践团、全国“大学生在行动”实践团、市级、校级、院级重点团队近50支以及实践小分队500余支。志愿者们将利用第三学期和暑期分赴新疆、西藏、福建以及重庆江津、长寿、璧山等18个区县围绕开展理论普及宣讲、爱国主义教育、传承中华文脉、助力科技创新、促进乡村振兴、倡导绿色发展、服务社会治理、投身卫国戍边等8个方面进行“三下乡”社会实践,切实用脚步丈量祖国山河,以行动书写实践答卷,让青春在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中绽放绚丽光彩。

“三下乡”展风采

马克思主义学院

7月2日,重庆交通大学“两路·一梦”青年寻访暨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赴川藏公路G318线提质改造工程田妥村至根要村段施工项目部二分部开展调研交流。该项目由中国交建二航局倾力承建,由我校2014届校友谭天华担任指挥长,项目工地位于怒江河谷,沿线高山峻岭、地质条件极为复杂,施工举步维艰,是西藏交通建设重点工程。

在这个充满挑战的工地上,每一道工序都饱含着建设者的汗水与智慧。谭天华校友作为指挥长,带领着团队在雪域高原续写奋斗华章。实践团此行,旨在深入基层,走进国家重点工程,激发青年学子的家国情怀,将“两路”精神融入血脉,为交通强国建设注入青春动能。在此次实践中,成员们不仅参与了交流座谈,还实地参观了项目施工现场及正在修建的四期怒江大桥,深入了解了项目建设的前沿动态。

在这片雪域高原上,交大人用汗水和智慧书写着交通建设的壮丽篇章。此次重庆交通大学“两路·一梦”青年寻访暨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走进中国交建G318线项目,不仅是一次成功的实践活动,更是一次精神的洗礼和传承。在“两路”精神的指引下,重庆交通大学的学子们将肩负起交通强国的历史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旅游与传媒学院

7月1日至6日,旅游与传媒学院“‘璧’有好事”农文旅融合发展三下乡实践团走进“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璧山区七塘镇将军村,开展为期6天的社会实践。11名青年学子深入田间地头、农家院落与街头巷尾,结合专业所长,开展民歌艺术进乡村、免费拍摄证件照全家福、非遗漆扇融合健康理念宣传、法治宣传等系列活动,以实际行动服务乡村、助力振兴,为青春挺膺担当写下生动注脚。

实践团联合学校《民歌艺术》市级一流课程团队,为将军村村民带来一场视听盛宴。充分发挥广告学、广播电视学、旅游管理等专业优势,在将军村为40余位老人免费拍摄证件照,并为10余组家庭拍摄全家福。活动不仅解决了部分老人办证、领补助的实际困难,也弥补了许多乡村家庭缺乏专业影像记录的遗憾。积极响应健康中国理念,实践团将国家级非遗漆扇制作技艺与健康理念宣传巧妙结合。将军村莲花穴广场变身“非遗工坊”,村民在团队成员指导下挑选天然大漆颜色,学习“飘漆”手法。当扇面浸入水中提起,蓝绿相间如水墨晕染的纹理引来阵阵惊叹。扇面晾干后,实践团成员引导村民书写健康箴言。农家乐杨老板在扇中央写下“少油少盐”,直言要挂在灶头提醒自己;“勤锻炼”“心态好”等寄语也跃然扇上。活动以寓教于乐的方式,将“均衡营养、合理膳食”等健康理念融入村民日常生活,助力健康乡村建设。

旅游与传媒学院始终将实践育人作为立德树人的关键抓手,将“三下乡”社会实践视为上好新时代“行走的思政课”、培养时代新人的重要载体。未来,学院将持续创新实践模式,深化校地联动,激励更多青年学子深耕乡土沃野,服务地方发展,在社会大课堂中淬炼思想、增长才干、奉献作为,在助力乡村全面振兴的火热实践中锤炼真本领、彰显硬担当,以实际行动将“小我”融入“大我”,把青春智慧与力量深深融入时代洪流,奋力书写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的青春华章!

土木工程学院

7月8日上午,重庆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三下乡”实践团的20余名师生赴重庆市九龙坡区铜罐驿镇英雄湾村,开展以“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为主题的红色研学与乡村振兴调研活动。作为全国文明示范村,英雄湾村不仅承载着厚重的红色历史,更在新时代乡村振兴的浪潮中探索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发展路径,为青年学子提供了生动的实践课堂。

乡村空心化、交通配套不平衡等问题仍制约着文旅产业的深度发展。驻村第一书记刘骐希望实践团能结合土木工程专业优势,围绕“交通+文旅”展开深度调研,同时借助新媒体技术,以千亩荷塘为切入点,拍摄文旅宣传微视频,助力乡村品牌推广。他还表示,英雄湾村愿与高校建立长期合作机制,为青年学子提供实践平台,共同书写乡村振兴新篇章。

此次调研活动,既是高校与乡村的“双向奔赴”,也是青春与时代的“同频共振”。重庆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实践团将充分发挥学科优势,以专业之力赋能乡村振兴,以青春之笔绘就英雄湾村的壮美画卷。未来,双方将持续深化合作,让红色基因在新时代乡村振兴中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盛夏七月,骄阳似火,抵挡不住青春的脚步。近日,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材筑山河,丹心向党”暑期三下乡实践服务团走进重庆涪陵龙潭镇“菜臻多”蔬菜种植基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上了一堂生动的乡村振兴思政实践课。

在敞亮的番茄实验基地,实践服务团成员们体验到了农业科技的前沿探索。该实验基地利用水肥一体化灌溉技术,通过精准的系统调控,让每一滴水、每一粒肥都“精准适配”作物的生长需求,真正实现了“按需供给”的科学种植模式。这里不仅种植了传统的番茄品种,还引进了日本的先进番茄品种,开展新品种试验。这些新品种经过多年的试验和改良,已经适应了当地的气候和土壤条件,不仅口感更加鲜美,而且在营养价值和抗病性上也有显著提升。成员们现场品尝这些特色番茄,感受到了科技赋能农业带来的独特魅力,也看到了乡村振兴的广阔前景。基地负责人黄老师表示,下一步将把改良种源推向周边村镇,同步开展农民夜校培训,让好品种、好技术、好收益扎根巴渝泥土。

红心向党谋发展,科技兴农促增收。在“菜臻多”蔬菜基地里跃动的实景,是乡村振兴大路上铿锵的足音,生动诠释了“现代示范农业”如何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效能。同学们意识到,要保障城市“菜篮子”的丰盈稳定,背后离不开科技的强力支撑,这是科技赋能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重庆交通大学材料学子也将铭记“服务乡村,科技可为,青春当有为”的初心使命,以专业为笔,以汗水为墨,在巴渝大地上书写新时代青年的华丽篇章。

机电与车辆工程学院

为深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深化校地党建共建成果,机电与车辆工程学院“机芯智造,乡村振兴团”近日走进重庆市永川区何埂镇“小何苗课堂”,将非遗文化中国结编织技艺与自然生态课程深度融合。此次活动将传统手工艺与劳育、美育创新结合,为当地小学生带来了一堂寓教于乐的文化实践课。

实践团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主题,为当地小学生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小何苗课堂”。实践团队员陈铭钜结合永川区本地气候特点,解释了太阳雨的形成原理,并引导孩子们思考:“雨水如何滋养大地”“我们能为保护水资源做些什么”。随后,陈铭钜引导孩子们通过观察昆虫,开启了对蜻蜓、蚊子、瓢虫、蚜虫的探索之旅。并以“玉米的一生”为例,讲解了农作物与人类生存的紧密联系,呼吁大家珍惜粮食、保护耕地。课程尾声,实践团为每位小朋友赠送了多肉植物盆栽。

从红岩精神到非遗技艺,从科技助农到文化润心,机电与车辆工程学院正以“三下乡”社会实践为纽带,以“四问三比”为指引,书写着新时代校地协同育人的生动篇章。依托校地党建共建探索长效机制,结合专业知识创新“科技+非遗”“绳结+自然”双主题课堂,以青春智慧赋能乡村振兴。


分享:

编辑:黎昱睿

审核人:叶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