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学院
在重庆市长寿区云台镇,一场跨越年龄、连接历史与未来的青春实践正在生动上演。7月2日至3日,重庆交通大学航空学院“翼展红途·云航筑梦”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队,采用服务“一老”、启迪“一小”、追寻“一红”的“双线”并进模式,将航空报国志向融入乡村振兴实践,为当地老人送去温暖关怀,为乡村儿童点燃科学梦想,在红色热土上接受精神洗礼,上了一堂沉浸式的“行走思政课”。
7月2日下午,“翼展红途·云航筑梦”实践队首站来到云台镇养老院。队员们不仅为老人们送去了牛奶、水果等慰问品,更以满腔热情投入志愿服务:洒扫庭院、整理内务、促膝谈心、科普健康知识、陪伴下棋散步……宁静的院落里洋溢着青春的气息与温暖的笑语。88岁的张爷爷动情地说:“这些大学生真好,讲礼貌又勤快,对我们特别有耐心!”李爷爷也感慨道:“好久没这么热闹了,听他们讲外面的事,感觉自己也年轻了!”
7月3日,“翼展红途·云航筑梦”实践队兵分两路,同步推进“红色寻根”与“科普筑梦”双线行动。第一分队怀着崇敬之情,赴长寿籍革命烈士、红四军政治部主任杨克明故居陈列馆开展主题团日活动。第二分队走进云台社区,开展“启航未来·逐梦蓝天”主题科普活动。实践队队员们充分发挥专业特长,用生动的演示和趣味互动点燃乡村孩子的航天梦想。
这趟云台之行,航空学子们用脚步丈量国情,将“航空蓝”的热情洒向“乡土黄”,让行走的思政课在服务奉献中凝聚起直抵人心的力量,也为自己青春的航程注入了厚重的家国情怀。
智慧城市学院
在“七·七”全民族抗战爆发纪念日这个铭记民族苦难与奋起、弘扬伟大抗战精神的日子里,智慧城市学院“智汇‘两路’ 薪火红岩实践团”的队员们,怀揣着历史的回响与时代的使命,于7月7日走进弹子石街道东山坪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为社区的少年儿童带来了一场极具意义的红岩精神与“两路”精神主题宣讲活动。此次活动是学院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的重要一环,旨在这特殊的时间节点上,引导青少年赓续红色血脉,厚植爱国情怀,汲取奋进力量。
活动伊始,他们化身“故事摆渡人”,以深情的讲述和主题短视频,将孩子们带回那段烽火连天的岁月。红岩精神宣讲环节中,通过讲述江姐(江竹筠)面对敌人酷刑坚贞不屈、用生命守护信仰的壮烈事迹,“小萝卜头”宋振中在黑暗牢笼中渴求知识、向往光明的感人故事,让社区青年儿童在这个铭记民族苦难与抗争的日子里,内心受到了震撼。随后,宣讲聚焦于“两路”精神,通过展示筑路大军在“世界屋脊”克服世界级难题的珍贵历史照片,成员们生动描绘了高寒缺氧、雪山冻土、悬崖峭壁等极端恶劣的自然环境,以及筑路军民“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顽强拼搏、甘当路石,军民一家、民族团结”的崇高精神。红岩精神中蕴含的坚韧不屈、敢于斗争的革命气节,与“两路”精神所体现的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团结协作的时代品格,在此刻形成精神的共鸣。孩子们被筑路英雄们“让高山低头,叫河水让路”的豪迈誓言所震撼,深刻理解了交通强国梦想背后的艰辛与荣光。
活动尾声,实践团引导孩子们制作“精神传承卡”。孩子们用稚嫩而真挚的笔触写下心声:“感谢先辈用生命换来和平,我要珍惜现在”“学习江竹筠阿姨勇敢、不怕困难的精神”“向修路的英雄致敬,我也要建设祖国”“我爱中国,我会努力!”……一张张卡片承载着童真的感悟与坚定的信念,汇聚成一面闪亮的“誓言墙”,成为7月7日这一天最动人的青春回响。
此次于全民族抗战爆发纪念日走进东山坪社区的主题宣讲,不仅是一场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实践课,更是一次跨越时空的精神洗礼。它让伟大的抗战精神、红岩精神与“两路”精神在青少年心中同频共振,激励着智慧城市学院的学子们将“三下乡”社会实践的舞台作为传承红色基因、践行时代担当的生动课堂。队员们表示,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看到孩子们眼中信仰的星光,更坚定了他们作为新时代“播火者”的使命。“智汇‘两路’薪火红岩实践团”将继续步履铿锵,让红色文化的火种在更广阔的天地燎原,让伟大精神在实现民族复兴的征程中永放光芒。
航运与船舶工程学院
7月9日,航运与船舶工程学院“海润扬帆”三下乡社会实践团再次走进重庆市渝北区石船镇民利村,开展连续第四年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本次活动旨在通过聚焦基层治理、观察产业发展和感受民生改善等主线,深入探索新时代背景下乡村振兴战略在基层的生动实践。
在村党支部书记方玲引领下,实践团走进占地1931亩的李子产业园。方玲介绍,近年来,村里创新采用村民土地入股模式,同步推进优良品种引进、灌溉设施建设,全力推动标准化果园打造。2025年,李子产量10万斤左右。每年的3月和7月都举办“花田民利,民利有李”的乡村旅游节,每年吸引超万名游客到民利村赏花和采摘李子,不仅带火了当地的农产品,还为附近村民年创收近20万元,让村民切实尝到产业融合甜头。在民利村卫生室,实践团成员见到了坚守基层医疗岗位37年的村医王雷。自1988年起,他始终扎根农村,见证了村级医疗条件的显著改善。如今,标准化诊室、药品储备齐全的药房为村民提供了更便捷、安全的医疗服务。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作为一支长期关注石船镇发展的高校实践团队,“海润扬帆”将持续发挥学院专业优势,推动科技、文化、人才等资源下沉乡村,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贡献交大智慧与青春动能。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盛夏骄阳似火,青春热血沸腾。7月,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深入巴南区石滩镇方斗村与双寨村,开展了一场以“规划下乡,青春赋能”为主题的乡村振兴社会实践活动。青年学子们用脚步丈量土地,用智慧擘画乡村发展新图景,为方斗、双寨两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
此次实践依托重庆交通大学与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共建的“实践教学共同体”平台,精准发挥高校专业优势与地方资源力量,推动青年学子下沉一线,深度参与乡村规划建设。“方斗风华”与“双寨新韵”两支实践队分工明确,以“青春聚力绘新景,智汇乡村促振兴”为行动号角,为石滩镇和美乡村建设提供专业支撑。他们顶烈日、访农户、察实情,综合运用实地踏勘、深度访谈、文献查阅、影像记录等多种方法,对方斗、双寨两村的核心资源禀赋展开地毯式、系统性普查,确保不遗漏一处特色资源,不放过一个发展可能。汗水浇灌出的扎实数据,最终将凝练为两个存档特色资源普查报告,为后续精准规划奠定坚实基石。
实践团队深入田间地头,与村民们展开了细致入微的交流。他们不辞辛劳,顶着盛夏烈日,穿梭于方斗与双寨的村舍院落、田间地头,对每一处潜在资源进行详实记录,对村民的每一条意见都耐心倾听、认真梳理。这种一丝不苟、脚踏实地的调研作风,深深感染了当地群众,赢得了他们的由衷认可和信任。青年学子们将论文写在巴南大地上,其专业与热忱,已悄然融入方斗与双寨对未来的憧憬之中。
此次“三下乡”实践,重庆交通大学的青年学子不仅实现了专业技能的淬炼提升,更将智力成果深植于乡土需求之中。当青春智慧与乡村沃土相遇,方斗与双寨的未来发展图景,已在青年学子坚实的步履丈量、严谨的图纸绘制中徐徐铺展——它们终将从纸上的规划,生长为巴渝山水间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生动现实。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近日,重庆交通大学“e砼芯桥”宣讲团、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智惠乡村”实践服务团来到重庆市云阳县龙角镇泉水村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实践团围绕“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主题,深入乡村基层,了解农村现状,凝聚青春力量,助力乡村振兴。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近日,重庆交通大学“e砼芯桥”宣讲团、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智惠乡村”实践服务团来到重庆市云阳县龙角镇泉水村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实践团围绕“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主题,深入乡村基层,了解农村现状,凝聚青春力量,助力乡村振兴。
情系乡村留守儿童,开展桥梁和信息知识宣讲。宣讲团开展了关爱留守儿童活动,活动主要围绕“两路”精神、桥梁知识、计算机基础知识、AI人工智能、机器人等方面进行讲解。宣讲团成员将自己在大学所学的知识学以致用,把学到的知识通俗易懂地讲解给留守儿童们,帮助他们了解更多的桥梁知识、计算机知识等。随后宣讲团成员与小朋友一起进行“你画我猜”“123木头人”等互动活动,帮助他们度过了一个难忘的假期。
开展防诈知识宣传,守护村民幸福安全。宣讲团成员精心制作防诈宣传册,挨家挨户分发宣传,结合近期农村高发的“养老理财”“虚假扶贫”“AI换脸诈骗”等典型案例进行生动讲解,针对留守老人等重点群体开展“一对一”防骗指导。针对村民们提出的“怎么识别诈骗电话”“遇到转账要求怎么办”等实际问题,团队成员们用通俗易懂的方言耐心解答,将专业的反诈知识化作滋润民心的“及时雨”。
青春陪伴夕阳,敬老院敬老爱老送温暖。为弘扬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宣讲团走进龙角镇敬老院,开展了一场温馨感人的“敬老爱老送温暖”志愿服务活动。活动中,团队成员以饱满的热情与老人们亲切交谈,耐心倾听他们的故事,为他们送去慰问品。成员们用实际行动传递着关怀与温暖,不仅让老人们感受到了社会的关爱,更展现了新时代大学生的青春风采与社会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