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1日至2日,由中国国际科技促进会智慧城市轨道交通专业委员会与重庆交通大学共同主办的第九届智慧城市与轨道交通学术会议暨城市交通智能运维与机器人技术创新论坛在重庆交通大学隆重召开。本次会议由重庆中车时代电气技术有限公司、中铁二十二局集团第五工程有限公司、中车重庆智慧轨道交通技术有限公司、重庆迪马工业有限责任公司协办。大会以“智轨融合· 绿创未来|数智运维·机创未来”为主题,打造多元化学术交流矩阵,通过主论坛把握行业方向、学术交流专场碰撞思想火花、技术分论坛深耕专业领域。汇聚全国260余名轨道交通领域专家学者、企业代表及科研机构人员,聚焦智慧城市与轨道交通的深度融合,围绕人工智能、智能运维、机器人技术和绿色创新等行业前沿话题展开深入研讨。

开幕式由重庆交通大学机电与车辆工程学院院长赵树恩主持。铁道部原副部长卢春房通过线上致辞,对大会召开表示热烈祝贺。他指出,面对“十五五”规划中数字中国与人工智能战略的深入实施,智慧城市与轨道交通的深度融合正成为推动交通现代化建设的关键力量。他强调,要以创新驱动为核心,加快AI运维、数字孪生、绿色轨道等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推动中国轨道交通高质量发展。

重庆交通大学副校长董绍江在致辞中表示,学校始终将交通科技创新作为重点发展方向,本次盛会为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搭建了高水平平台。会议主题紧扣新时代交通强国战略,对推动轨道交通智能化与绿色化转型具有重要意义。

重庆市交通运输委员会综合运输处处长刘元杰代表行业主管部门致辞,指出重庆正加快建设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智慧轨道交通的发展对提升城市能级和交通治理现代化水平具有重要支撑作用。市交通委将持续推动技术创新和政策协同,助力“智能、绿色、安全”的现代化交通体系建设。

主论坛环节,行业顶尖专家围绕轨道交通技术创新展开精彩分享。重庆交通大学副校长董绍江以特种机器人为核心议题,详细介绍了该领域在轨交运维中的创新应用与工程实践,引发全场热议。中南大学教授刘辉在“智能运维机器人感-控-融关键技术体系及全球发展趋势”主题演讲中指出,当前全球交通智能化正朝着“装备自主化、运维无人化、决策智能化”方向演进,特种机器人的精准作业能力、复杂环境适应性是技术突破的核心难点。
值得关注的是,交通机器人设计与智能驱控具身智能重庆市重点实验室的技术成果成为本次会议的焦点之一。据了解,该实验室长期深耕轨道交通特种机器人领域,针对轨道检测、隧道巡检、应急救援等场景,研发出系列具备自主导航、智能识别、精准作业功能的特种机器人装备,其核心技术已在多个轨道交通项目中开展试点应用。与会专家表示,交通机器人设计与智能驱控具身智能重庆市重点实验室研发方面的深耕细作,为行业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其“场景导向-技术攻关-工程转化”的研发模式值得推广。
在互动交流环节,来自中国铁路设计集团、深圳地铁集团等单位的专家围绕“AI驱动智慧枢纽”“轨道+低空融合发展”等议题展开研讨,特种机器人与AI、5G技术的融合应用成为讨论热点。专家普遍认为,重庆交通大学等高校的科研力量,正通过技术创新破解行业痛点,推动轨交运维从“人工为主”向“机器为主、人工为辅”转型。
学术交流与技术论坛环节,西南交通大学、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等高校科研机构,以及中车重庆智慧轨道交通技术有限公司、重庆迪马工业有限责任公司等企业,分别分享了轨道交通结构安全、智能运维平台、特种车辆智能座舱等最新研究成果与工程应用案例。其中,基于交通机器人设计与智能驱控具身智能重庆市重点实验室相关技术转化的轨道智能检测机器人,凭借其高效精准的检测能力,获得企业代表的广泛关注。

会议期间,与会代表还实地参观了交通机器人设计与智能驱控具身智能重庆市重点实验室,近距离了解交通机器人、智能检测装备及轨道交通运维系统的研发成果。专家们对重庆高校在轨道交通智能装备领域的科研实践给予高度评价,认为其为行业技术创新提供了宝贵的“产学研协同”经验。
本次大会通过主题报告、学术研讨、实地考察等多种形式,不仅展示了我国在轨道交通数智运维、特种机器人等领域的创新成果,更构建了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重要桥梁。中国国际科技促进会智慧城市轨道交通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廖龙英在《2025年工作汇报》中提到,将进一步加强与重庆交通大学交通机器人设计与智能驱控具身智能重庆市重点实验室等科研机构的合作,推动特种机器人技术迭代和产业化落地应用,为城市交通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强劲科技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