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研究

当前位置: 新闻首页 >> 科学研究

字体: 【小】 【中】 【大】  打印:

重庆交通大学承办的2025重庆市科协年会智改数转赋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暨重庆市机械工程学会“创新联合·智引未来”学术活动成功举行

日期:2025年10月31日 09:20 作者:机电学院 来源:机电与车辆工程学院 点击率:

10月27日上午,由重庆市科学技术协会、重庆市南岸区人民政府主办,重庆市机械工程学会和我校联合承办的“2025重庆市科协年会智改数转赋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暨重庆市机械工程学会‘创新联合·智引未来’学术活动”在重庆国际会议展览中心隆重举行。本次活动以“智改数转赋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汇聚了谭建荣院士、王耀南院士、湖南大学二级教授黄守道等国家级高层次人才、政府领导、学界泰斗、企业精英等300余名嘉宾,共话智能制造前沿趋势,共商产业升级路径。

我校党委常委、副校长罗均教授、科技处处长徐向阳教授、机电与车辆工程学院党委书记刘建新、院长赵树恩、副院长陈仁祥、梁栋以及教师代表参加会议。作为承办单位,我校深度参与了会议组织与学术交流工作,彰显了学校在机械领域的学术影响力与组织活力。

重庆交通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罗均教授致欢迎词,他代表学校对各位领导和嘉宾莅临表示热烈欢迎,希望重庆市机械工程学会和业内优秀企业一如既往关心和支持重庆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科的建设和发展,预祝本次年会取得圆满成功。

重庆市机械工程学会理事长、重庆大学校长助理朱才朝教授,重庆市科学技术协会党组成员、副主席丁健分别致辞,强调了智改数转对制造业发展的重要性。

在重庆市科协、南岸区委区政府等单位的大力支持下,活动现场举行了由我校牵头成立的重庆市机械工程学会智能制造专业委员会(南岸)揭牌仪式,该专委会汇聚了重庆邮电大学、重庆工商大学、重庆机电智能制造有限公司、重庆长江轴承股份有限公司等36家南岸区高校和企业。智能制造专委会(南岸)以机制创新与资源整合双轮驱动,将为区域制造业协同创新注入强劲动力。重庆市机械工程学会智能制造专业委员会(南岸)的成立,标志着南岸区智能制造领域政产学研用协同发展的全新平台正式落地。

机电与车辆工程学院副院长陈仁祥教授主持“创新联合·智引未来”专家报告交流环节。

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教授谭建荣作了题为《拥抱人工智能,实现智能制造——人工智能背景下的制造企业数字转型》的报告,深入阐述了人工智能在制造企业数字转型中的应用和重要性。报告中,谭建荣院士结合当前制造业发展趋势与实践案例,系统剖析了人工智能八大关键技术:深度学习算法、增强学习算法、模式识别算法、机器视觉算法、数据搜索方法、知识工程方法、自然语言理解和类脑交互决策等。他强调,在全球产业竞争加剧与技术快速迭代的背景下,制造企业唯有主动拥抱人工智能技术,推动生产、管理、服务全链条的数字化重构,才能突破传统发展瓶颈,构建新的竞争优势,为行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力。该报告不仅为制造企业提供了清晰的数字化转型方向指引,也为产学研协同推进智能制造技术落地提供了重要参考。

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大学教授王耀南在线上带来了《具身智能机器人前沿技术及发展趋势》的报告,介绍了具身智能机器人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发展方向。王院士在报告中指出,具身智能作为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技术的深度融合,正通过“感知-决策-执行”闭环系统重构传统机器人应用范式。他结合团队在机器人视觉感知与控制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的最新成果,系统阐释了具身智能机器人在动态环境感知、多模态交互决策、自适应运动控制三大领域的技术突破。“未来五年,具身智能将推动工业机器人从‘程序执行体’向‘环境共融体’跃迁,在汽车制造、精密加工等场景实现毫米级操作精度与分钟级任务重构。”王院士通过汽车焊装车间柔性产线、航空发动机叶片智能打磨等案例,生动展现了具身智能技术对制造业的赋能效应。

重庆市南岸区人民政府党组成员、副区长石少林,湖南大学二级教授黄守道,重庆邮电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张清华,中车集团高级工程师陈鉴,重庆机电智能制造有限公司国家卓越工程师李先广等专家,分别围绕区域智改数转实践、高品质永磁电机技术、AI与大数据赋能制造、“AI+装备制造业”探索、传统制造转型路径作专题分享,报告兼具政策指引、技术突破与实践方案,为破解制造业智能化转型痛点、推动行业技术升级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关键支撑。

各位专家学者的报告既有宏观战略布局,又有微观技术解读;既含理论创新成果,又具实践落地方案,全方位覆盖智改数转核心领域,为与会政企代表搭建起知识共享、经验互鉴的桥梁,为重庆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前沿智慧与实践动能。

通过与国内外顶尖专家和企业精英的深入交流,我校在推动机械工程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及人才培养方面进一步加强了学术交流与合作。此次活动不仅加强了学校与业界的联系,也为学校机械工程学科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推动了科研创新与人才培养的全面升级,进一步提升了学校在智能制造领域的学术地位与行业影响力。

分享:

编辑:刘玉峰

审核人:叶勇 徐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