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研究

当前位置: 新闻首页 >> 科学研究

字体: 【小】 【中】 【大】  打印:

中国社会科学报:以高水平交通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

日期:2025年08月08日 03:39 作者:黄承锋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点击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交通是经济的脉络和文明的纽带”。交通器物迭代升级表征着交通文化的发展演进,长江沿线百余年波澜壮阔的交通演进不断推动着沿江地区发展进步。

交通器物迭代升级

推动长江沿线地区快速发展

近代以来,普速交通器物引入,长江上中下游分区域分方式发展,推动沿线地区经济发展。19世纪中后期,铁甲船逐步替代木船,现代交通器物进入长江。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条铁路成渝铁路1952年通车,结束上游地区没有铁路的历史。川黔铁路1965年通车,沪昆铁路1972年建成,使得重庆通过川黔铁路、沪昆铁路可以到达上海,实现了长江流域普速铁路初步成网。以蒸汽机、内燃机为代表的铁路器物成为沿江地区长达百年的现代交通文化代表。

现代交通器物大规模使用,有力地推动了国家治理和社会经济发展。长江横贯东西,沿线地区经济总量逐渐加大,聚集人口逐渐增多,成为国家重要的工业走廊、有力的基础支撑地带。

现代高速交通器物引入,全流域实现了更高水平连通,推进了长江经济带的形成和快速发展,助力支撑国内国际互联互通格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开始了更大规模的现代化交通建设。沪嘉高速公路1988年建成,是长江经济带也是我国第一条高速公路;长江上游的成渝高速公路1995年建成,成渝两地通行时间由12个小时变为4.5个小时,高速公路建成大大提高了沿线的人流物流速度。我国第一条运营速度250公里/小时的高速铁路——合宁铁路2008年建成,之后沿线迅速建设了一批高速铁路。长江沿线高速铁路、高速公路的全线贯通,标志着长江地区进入了高速交通时代,为形成新的交通文化绘就了新画卷。以双线电气化为主力、动车/复兴号为标志的高速铁路器物迅速改变了东来西往的出行方式,以大巴、小汽车、集装箱卡车为标志的高速公路器物同样迅速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和物流模式,推动长江经济带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2014年,国务院印发了《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标志着长江经济带正式上升为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据统计,长江经济带经济总量占全国的比重从2015年的42.3%进一步提高至2023年的46.7%。通过江海联运、铁水联运等方式,长江航运承担了中上游地区90%的外贸货运量,促进了国内外市场的联动,纽带作用明显。

打造新时代高水平交通文化

长江经济带是新时代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地带。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使长江经济带成为我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主战场、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主动脉、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主力军。交通作为脉络和纽带,要发挥其塑造空间格局、引领和支撑产业升级等基础作用,打造新时代高水平交通文化。

首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用4极、6主轴构建了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主骨架,长江经济带就囊括了长三角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2个极核、1主轴(连接2极的综合立体走廊)。这条主轴也是长江经济带的唯一主骨架,要用新型交通文化推动这条国家经济大动脉的迭代升级。

一是从体系上出“新”。向一体化联合要能力,构建现代交通多网融合的高水平器物合作文化。开展综合交通体系内部大合作,推进各方式网络的对接、运输标准的对接、运行体系畅通的一体化。通过合作解决难题,破解长江三峡存在的“肠梗阻”。当前,三峡大坝等待过坝时间平均长达10天,严重阻碍了上游与中下游地区之间的国内和国际贸易,即将开工建设的第二通道计划需8年才能通航,之后又面临葛洲坝能力的考验。因此,突破水运问题水运解决的“封闭”思路,运用综合运输体系进行大合作,建设沿江重载铁路作为长江经济带的骨干运输方式,是尽快解决、长期满足、生态友好的重要方案。

二是从方式上出“新”。加快建设沿江高速铁路、沿江货运铁路,建强骨干;加大公路的密度,建强面上运输网;进一步发挥长江水运作用。加强大数据、智慧化建设,构建智能交通新形态。

其次,构建交通生态文化,以长江水运为主体向绿色运输体系转型,做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主力军和主战场。提升长江水运的可达性,进而承担更大的运输量,是优化运输结构,构建交通生态文化的关键。推动沿江主要港口实现铁路进港的铁水联运,推动实现“一单制”“一箱制”;依托上海、武汉、重庆三大航运中心,拓展与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江海联运,支撑外贸货物运输;完善支流航道与干线的衔接,推动“水水中转”,扩大水运覆盖范围。加大沿江铁路在运输结构中的占比,如配套建设港口进出通道(高速公路、铁路),连通铁路与港口,完善集疏运体系,实现铁路与公路、水运的高效衔接。

最后,长江经济带要充分挖掘交通—经济高水平合作新内涵,做好运输链、贸易链、产业链之间的链际高效协同,建设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型经济带,做平衡地区差距的示范带。要推动长江沿线综合交通走廊与沿江经济体的合作。深化沿江“港产园城”融合,扩大适水货源,加强对产业的支撑,如拓展加工、贸易、物流、金融等全流程服务,提升供应链保障能力;引导电子信息、高端装备、汽车、大宗物资(铁矿石、电煤、粮食)等产业临港布局;建立“港—产—园—城”统筹协调机制,推动交通、产业、城市融合发展,提升沿线交通对长江经济带的带动作用。

此外,长江经济带的经济发展水平仍然存在着东高、中西部低的不平衡状况,要充分发挥交通在投资拉动、平衡差距等方面的功能,加大中西部的交通网络布局和投入,进一步打破上中下游交通发展的空间不平衡格局,打造经济发展更加协同的经济带样板。

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https://www.cssn.cn/skgz/bwyc/202508/t20250807_5909690.shtml

分享:

编辑:黎昱睿

审核人:徐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