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8至20日,由东南大学、日本埼玉大学携手《Urban Lifeline(城市生命线)》国际期刊联合主办的第二届城市生命线国际研讨会(Th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Urban Lifeline, ISUL)在日本埼玉举行。我校山区桥梁及隧道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曹一龙和周建老师,以及冷景晨和陈瑞博士受邀参会。
会议围绕城市生命线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展开学术研讨,旨在搭建一个国际化的交流平台,促进城市生命线领域国内外学者和专家之间的深度合作与广泛交流,携手推动全球城市生命线朝着智慧化、韧性化和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迈进。会议邀请国际知名学者日本东京大学Pang-Jo Chun教授、Tomonori Nagayama教授和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欧垦娜根)副校长Rehan Sadiq教授作大会主旨报告。来自香港、台湾、日本、美国等国家和地区的36所高校、科研机构和高新企业的100余名代表齐聚埼玉,共同交流思想、深入探讨学术。
会议期间,我校曹一龙老师担任“Advances in Innovative Materials and AI-driven Design of Structures and Infrastructures”专题分会场主席,与参会同仁们进行了深入且富有成效的研讨。周建老师作了题为“Application of complex-valued Morse wavelets to generate spectrum and energy-compatible (SEC) bi-directional ground motions”的学术报告。报告革新了传统基于实数域的双向人工波反应谱匹配方法,提出了基于复数域小波变换的人工波合成方法,并引入Arias强度指标,进一步增强人工波与天然波的相似度,所提方法获得了与会专家、学者的高度认可。该成果还荣获《Urban Lifeline》期刊颁发的“2024年度最佳论文奖”,为我校在该领域赢得了国际声誉。
冷景晨博士作了题为“Effect of vehicle-induced vibration on strength and microstructure of UHPC during hardening process”的学术报告。报告研究了超高性能混凝土(UHPC)在扰动状态下的性能演变规律和受扰机理等关键科学问题,揭示了扰动环境下孔隙结构特征、界面过渡区(ITZ)纳米力学性能、钢纤维空间取向分布对UHPC宏观力学性能的影响机制。陈瑞博士作了题为“Flexural performance of pre-cracked and corrosion-damaged RC beams strengthened with UHPC”的学术报告。报告阐述了荷载诱导开裂程度和氯盐腐蚀水平的耦合效应对UHPC加固损伤RC梁抗弯性能的影响,提出了考虑耦合损伤效应的UHPC加固梁极限抗弯承载力计算方法。
借此次会议的宝贵契机,我校师生充分展示了在土木工程领域的深厚学术底蕴和强大科研实力,有效提升了我校在该领域的学术影响力。通过与国际同行的深入交流与合作,进一步拓宽了学术视野,为我校前沿科学研究、高端学术交流和国际化战略合作等多方面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我校智慧交通基础设施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有力推动了实验室在智慧、韧性城市生命线关键技术创新和国际合作网络构建方面的进程。未来,我校师生将继续怀揣着对学术的热爱与追求,砥砺前行,在学术研究的道路上不断攀登新的高峰,为推动城市生命线领域的发展贡献更多的智慧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