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重庆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博士研究生诸松祥在导师孔令云教授(交通土建工程材料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以及副导师彭毅副教授(交通运输学院)的指导下,在中科院一区Top期刊《Energy》(影响因子9.4)上发表两篇高水平学术论文。论文分别聚焦沥青-集料界面粘附机理和乳化沥青界面优化机制,为路面材料耐久性提升和资源节约型路面技术发展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撑。
论文"Multi-scale method for investigating the mechanism of water effect on asphalt/aggregate interface adhesion and the enhancement role of oxides"(https://doi.org/10.1016/j.energy.2025.137479)采用多尺度研究方法,系统揭示了水对沥青-集料界面粘附性能的影响机理。研究发现,石灰岩表面剥落率低于10%,而花岗岩表面可达43.01%。分子动力学模拟揭示了水分子在集料表面形成水化层,导致沥青分子脱附重聚的微观机制。
论文"Optimization of emulsified asphalt/aggregate interfacial adhesion driven by asphalt aromatic carbon ratio: Acid-base collaboration mechanism"(https://doi.org/10.1016/j.energy.2025.137153)创新性地提出了"酸碱协同"机制,通过调控沥青芳香碳比例、乳化剂类型和氧化物类型的协同作用,实现乳化沥青界面性能的精准优化。研究建立了"芳香碳比例-乳化剂-氧化物类型"调控机制,为控制乳化沥青破乳时间和提升粘附性能提供了理论基础。
这两项研究成果不仅在理论上深化了对沥青路面材料界面行为的认识,更为开发高耐久性路面材料、延长路面使用寿命、促进资源节约型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科学指导,体现了学校在交通土建工程材料领域的科研实力和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