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空间安全与人工智能应用、大数据分析与数字经济、AI+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连日来,在渝高校纷纷对外发布今年微专业的招生消息。
今年3月,教育部部署实施“双千”计划,推动全国高校开设1000个“微专业”(或专业课程群)和1000个职业能力培训课程,助力大学生找准职业方向。
什么是微专业?这些专业怎么学?连日来,记者走进部分在渝高校进行了采访调查。
微专业课程怎么上?
注重实践,帮助学生补齐知识技能短板
“你们看,江面的5种桥每座桥受力传力特点都不一样。”前不久,重庆交通大学“智能结构与交互感知”微专业教师团队带着20名学生,把本学期第一堂课搬到南岸区南山的一个空坝子,让学生在真实场景中迈出“结构+感知+智能”融合学习的第一步。

▲重庆交通大学“智能结构与交互感知”微专业课上,教师带领学生以小组形式完成“过关”任务。记者 郑宇 摄
授课教师陈卓介绍,微专业的“微”绝不等于“浅”。以“智能结构与交互感知”微专业为例,教师让学生以小组形式完成任务,考查不看卷面分,而是要学生拿出摸得到、测得出、跑得起的作品来“过关”,让学生实现实践能力的加速提升。
“我希望在毕业找工作时,简历上多一份技能。”该微专业上一届学生、来自2023级生态力学班的李田悦表示,微专业的学习更注重实践,在老师的带领下,大家一起探索新事物,通过动手实践,掌握了许多材料、力学、结构、增材制造等知识。
记者梳理发现,今年秋季学期,绝大多数在渝本科高校和高职院校都开设了微专业,涵盖工科、商科、文科、体育等多个领域。其中,既有紧接时代前沿的如人工智能技术、网络空间安全、碳中和技术管理,也有“接地气”的如宠物医学、健康管理、园艺园林等。
采访中,一些社会人士和高校教育工作者也道出了微专业当前存在的一些不足。比如目前大部分学生对就读微专业兴趣还不高;微专业课时少、授课深度有限、课程系统性较弱等。
“微专业的发展是一个探索过程,需要建立动态进入和退出机制,及时调整或取消不适应行业发展的微专业,避免追逐热度、一拥而上。”重庆交通大学教务处处长何小兵说。
如何充分发挥“微专业”的作用?市教科院高等教育研究所相关负责人表示,一方面,微专业的设立应紧密结合国家战略,顺应时代发展需求;另一方面,微专业还可以作为全民终身学习的突破口,对校内外的学习者全面开放,为更广泛的学习者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