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数智化时代教育变革新趋势,11月13日上午,党委教师工作部举办“数智化时代面向未来的教学创新”专题讲座,特邀西交利物浦大学首席教育官张晓军教授作主题报告。校党委常委、纪委书记、监察专员李晓珂出席活动并主持,教工部、教务处,各学院教学负责人、系主任、专业负责人以及课程团队负责人共计100余人参加本次培训。

重塑教育理念:从“赋能”走向“重构”
张晓军教授结合世界经济论坛的相关报告,分析新产业、新岗位的加速涌现给高校人才培养带来的结构性挑战。他指出,高等教育已无法依赖传统“知识—能力—素养”框架,应转向培养学生更深层次的心理与认知能力,包括思维方式、情绪管理和自我激发能力。其中,自我激发将成为年轻人在高度不确定未来中最关键的“底层能力”。他强调,人工智能已推动知识从“学科式”向“问题式”重组。这意味着高校需推动专业建设从“学科导向”迈向“行业导向”重构,课程设计要以真实问题为牵引。

学习方式转向:从课堂走向真实场景
围绕未来学习方式,张晓军提出“先项目后课程”的教学新逻辑,学生以真实情景为起点,自主整合所需知识。为应对未来学习挑战,高校教育要从三方面转型:一是重新理解“以学生为中心”,从知识传授转向支持学生的长期发展与个性成长;二是让学习从封闭课堂走向开放生态,将真实社会挑战纳入学习场景;三是突出学生的独特性,通过灵活课程与动态学习路径支持个性化成长。
创新实践探索:以问题驱动课程,以场景激发能力
张晓军介绍了西交利物浦大学太仓校区的探索实践。该校区多个本科与硕士专业不设固定教材,全部课程围绕真实社会问题动态展开;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路径完成知识学习。同时,学校构建了学习超市、产教融合和创新工场等平台,为学生提供自选式学习资源、真实行业场景和开放实验设备,形成了高度灵活的学习生态。
对话与共思:破解教学创新难题

在交流环节中,教师们就数学等理论性学科如何引入项目式学习、工程类专业如何获取真实项目等问题进行探讨。张晓军提出理论性学科可通过“兴趣驱动”提高学生主动探索难点的意愿;工程类专业可将大型项目拆解为可操作的小项目,或依托行业俱乐部开展“类真实”项目体验。他强调,项目式学习的核心并非项目规模,而是学生是否在学习过程中真正理解行业逻辑并产生学习动力。
服务区域战略:加快推进数智化教学改革落地见效
李晓珂在总结讲话中强调,重庆正加速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交通行业高素质人才需求呈高速增长态势。重庆交通大学需主动锚定国家战略与区域经济发展需求,以教学创新为抓手,精准提升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的契合度。她要求各教学单位深入领会讲座精神,将数智化教学理念与交通学科特色深度融合,在课程设计中同步前沿技术趋势,在教学实践中强化学生实操能力培育,全力打造高质量人才供给体系,为交通强国建设注入新动能,为重庆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人才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