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工作

当前位置: 新闻首页 >> 教学工作

字体: 【小】 【中】 【大】  打印:

【“三学期”系列】五维进阶·知行合一:建规学院探索实践育人新范式

日期:2025年07月02日 11:06 作者: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来源: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点击率: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紧扣国家城乡高质量发展需求,以三学期制改革为引擎,构建“认知-体验-研究-创作-服务”五维进阶实践教学体系。依托夏季小学期12周集中时段,突破传统课堂边界,年均开展32项“真题真做”项目,推动师生深入15个区县城乡现场,实现专业知识、实践能力与职业素养的深度融合,践行“把论文写在大地上,让设计服务发展中”的育人使命。

体系创新:三学期制重构育人生态

学院精准转化三学期“时间集中、资源集聚、实践聚焦”优势,构建起“基础能力筑基—专业素养深化—创新实践突破”三维育人新生态。

时间维度:利用夏季小学期集中时段,设置“认知实习”“快题设计”“综合实践”三阶模块,确保实践教学连续性与深度;空间维度:将课堂从教室延伸至城乡现场,在真实问题中构建“学-研-创-用”闭环;资源维度:整合校政企多方资源,通过市级“设计下乡工作室”“耕筑巴渝工作坊”等平台,引入行业前沿课题与真实项目。

专业深耕:学科核心能力实战锤炼

建筑学:空间塑形,快速设计硬实力

建筑系师生围绕“空间设计”核心能力展开实战。通过《建筑快速设计2》集中实践课程高强度实战训练,培养学生限时快速表达建筑设计构思的能力。采用“8小时极限设计挑战”模式,强化手绘对空间推演、建造逻辑、艺术表达的

核心价值,有效提升学生对建筑形态、比例、尺度的感知与把控能力。学生感叹:“当限时完成兼具创意与落地性的设计方案时,才真正打通了从图纸到建造的思维通道。”

城乡规划:行走城市,解码更新脉搏

规划系聚焦“城市微更新”与社区治理前沿议题。师生深入城市肌理,运用大数据分析与扎实的田野调查,精准诊断空间痛点,倾听居民诉求。从老旧小区公共空间活化到历史街区保护更新,学生在真实社会场景中学习平衡多元利益、制定创新可行的规划方案,将“以人为本”的理念深植于心。

风景园林:感知生命,塑造诗意栖居

风景园林系将课堂延伸至山林、公园与苗圃。在“植物认知与造景”实践中,学生通过细致观察、亲手栽植与养护,深化对植物生态习性、季相景观与地域特色的认知。从认知到设计,从图纸到营造,学生们学习如何运用植物语言,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营造兼具生态韧性、美学价值与人文关怀的绿色空间。

交叉融合:协同创新服务国家战略

学院充分发挥多学科交叉优势,在三学期中积极开展“耕筑巴渝”“设计下乡”“设计驻镇”等特色活动。师生团队奔赴重庆及周边区县乡村,运用建筑、规划、园林的复合视角,为村镇产业发展、人居环境提升、文化遗产保护提供综合性技术服务与创意方案。以江津石蟆镇中坝村为示范,师生共同开展乡村生态景观营造项目,为江津乡村生态建设奠定基础;编制乡村农宅方案设计图集,助力乡村人居环境提升;与江津聚奎书院合作建立实践基地,完成白沙古镇保护规划与文化标识系统建设。在田间地头、农家院坝,交大学子将论文写在巴渝大地上,把设计做进百姓心坎里,其社会责任感和家国情怀在实践中得以升华,专业价值在服务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中得到彰显。

育人温度:行走在课堂里的成长蜕变

三学期的实践,是技能的熔铸,更是心灵的成长。烈日下的坚守、团队协作的磨合、方案被认可的欣喜、困难面前的坚持……这些真实而丰富的体验,构成了学生成长路上最宝贵的财富,实现了学生从知识学习者到问题解决者的角色转变。指导教师观察到:“学生们在实践中快速成长,不仅能运用专业知识分析问题,更能主动沟通、积极协作,提出有效解决方案。村民的认可和实际问题得到改善,是实践育人价值最直接的体现。”

学院将持续深化三学期实践教学改革,拓展“校政企”协同平台,完善“五维进阶”质量保障机制,培养兼具“设计硬实力、人文软实力、创新锐实力”的新时代城乡建设人才,为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贡献交大智慧与力量。


分享:

编辑:刘玉峰

审核人:徐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