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重庆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乡’约玉带,践履惟新”实践服务团前往万源市泰达农业白茶基地,深入探索荔枝古道旁的茶园经济如何成为推动当地发展的强劲引擎,解码生态茶园如何以“一片叶子”撬动乡村振兴全产业链。
王吉林经理介绍道,基地以种植白叶一号茶叶为核心,旨在通过发展白茶产业,实施产业扶贫,助力脱贫攻坚。他满怀激情地描绘了基地的未来蓝图:“我们的愿景是将该项目打造成集‘以茶为主、茶药结合、茶旅融合、文化衬托、种养循环’于一体的乡村振兴示范项目。”
在详细了解了茶园经济的基本条件与背景后,王吉林经理与马承洲书记带领实践团参观了加工厂房。从鲜叶采摘、萎凋到干燥,每一道工序都讲解得细致入微。厂房内,机器排列整齐,条件把控严格,展现了基地对品质的极致追求。王经理提到,若逢清明时节白茶采摘旺季,厂房内机器摆满嫩绿白叶,一片欣欣向荣之景。
随后,实践团跟随王经理步入茶园,队员们站在高处远眺,蓝天白云与连绵远山交相辉映,基地面积达1541亩,茶园与茶垄错落有致,宛如几何图形般悦目。
依托当地独特的地形与气候条件,茶园在“高、硒、厚、净”的环境中蓬勃发展,连续两年荣获四川省国际茶博会金奖。王经理自豪地说:“在这里工作的都是六七旬的老人,我们通过提供岗位带动经济,让他们老有所依,心中满足。”项目不仅带来了土地流转费用、务工收入、采茶收入、加工收入等直接经济效益,每年超过500万元,还通过旅游人群带动了住宿、餐饮、农产品销售等间接收入,形成了稳定可持续的普惠带动作用。
除了经济上的飞跃,白茶基地在文化传承上也成果丰硕。王经理介绍道,基地深度挖掘并传承了当地的茶叶历史文化,其底蕴极为深厚。基地内保存着全国最早以石刻形式记载种茶历史的宋代摩崖石刻《紫云坪植茗灵园记》,还有明代分区植茶人石刻记事等珍贵历史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