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动态

当前位置: 新闻首页 >> 学院动态

字体: 【小】 【中】 【大】  打印:

把课堂搬进山城“两江四岸”:艺术设计学院《环境景观设计1》课程开展场景项目式教学

日期:2025年11月17日 14:15 作者:艺术设计学院 来源:艺术设计学院 点击率:

近日,重庆交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环境景观设计1》课程组全利、邓鹃两位老师带领2023级景观设计专业的同学,赴南岸区“南滨路和下浩里”滨江带开展场景项目制教学现场调研,把课堂搬进山城最具烟火气的“两江四岸”。

此次调研紧扣重庆市“两江四岸”街道景观提质与城市微更新行动计划,以“现场勘测—发现问题—概念生成”三步走,引导学生完成从“观察者”到“设计者”的角色转换。

上午,师生从海棠溪社区出发,沿陡坡步道一路下行至南滨路。地形的高差、折叠的梯坎、狭窄的防空洞与瞬间打开的城市江岸,让同学们在行走中直观体验“竖向山城”的空间突变,同学们现场记录了老旧社区与滨江开放空间在尺度、界面、视线的强烈反差。

下午,师生来到下浩里传统风貌区。同学们以“第一视角”丈量街巷宽度、节点高程、立面材质,收集文化元素,用速写、测距、行为注记等方式,捕捉“微空间”里的“微行为”。当书本上的街道尺度变成脚下真实的1.2米窄巷,设计才真正开始。带队教师表示,课程将在下周进入“概念生成”阶段,学生需把今日发现的“真问题”转化为“微介入”的设计方案。

“用脚丈量城市,用心阅读烟火。”一天的沉浸式行走,让同学们通过第一视角观察和体验把书本上学习的内容转化为设计灵感的动力。在海棠溪,他们记录老人歇脚的转角、外卖骑手折返的陡坡;在下浩里,他们追踪游客拍照打卡的动线,这些被镜头、速写本和问卷捕捉的“城市微表情”,都将成为下一步“微更新”方案的起点。

本次场景项目式教学有效提升了同学们的观察能力与信息感知能力。同学们在实地行走过程中,积极收集各类相关资料,深入观察社会环境,从中敏锐地发现自己感兴趣的社会现象。随后,他们以严谨的思维将这些现象转化为具有研究价值的设计问题,而这一系列从观察到思考、从发现到提问的过程,所凝聚而成的创新思维与探索精神,都将成为推动城市未来生活变革的原创动力。

分享:

编辑:刘玉峰

审核人:叶勇 徐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