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1日下午,由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青年专家委员会、低碳交通功能材料重庆市工程实验室、中国西班牙高等材料联合研究中心、能源化学工程教工党支部和凝聚砼心党支部联合主办的材料·青春之约系列讲座第五十五讲在南岸校区基础实验大楼东90102学术交流室成功举办。本次讲座邀请了欧洲科学院院士、国家高层次引进人才、哈尔滨工业大学交通学院副院长王大为教授和哈尔滨工业大学交通学院樊泽鹏副教授作专题报告,由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郭鹏副院长主持。材料学院、土木学院等骨干教师和研究生参与本次报告会。
本次讲座首场报告由王大为教授主讲,报告主题为《基于道路材料介电模型的三维探地雷达病害智能识别》。报告中,王教授深入浅出地阐述了其团队在介电模型研发方面的突破性进展,以及该模型在三维探地雷达信号解析中的创新应用,实现了道路病害检测从二维成像到三维智能识别的技术飞跃。这一成果在公路网智能检测工程中的广泛应用,预示着检测效率与病害识别准确率的显著提升。
第二场报告,樊泽鹏副教授为大家作题为《AI赋能基础设施材料微纳尺度仿真研究》的学术报告。樊教授展示了其团队利用深度学习算法在沥青混合料微纳尺度力学行为模拟方面取得的突破性成果,其搭建的仿真平台实现了从原子级到宏观尺度的跨尺度材料性能精准预测,有效降低了工程成本,展现了AI技术在基础设施材料领域的巨大潜力。
报告结束后,与会师生就报告中的三维探地雷达数据集的迁移使用问题、温度及湿度对介电常数预测影响问题、微纳尺度仿真计算效率等展开了深入探讨,王大为教授和樊泽鹏副教授对所提出的问题进行了耐心解答,并分享各自在研究工作中的心得体会,报告会现场氛围热烈。
此次讲座的成功举办,拓展了与会师生的学术视野,促进了学术交流的深化,增强了学院与国内其他高校的学术交流,为交通基础设施的数智化转型提供了技术支撑,充分彰显了“青春之约”系列讲座在推动学科交叉创新中的引领作用与示范效应。
报告专家简介:
王大为,教授、博士生导师、欧洲科学院院士、国家高层次引进人才、北京市委组织部特聘专家,哈工大交通学院副院长,重庆交通大学特聘教授。2003年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2007年和2011年分别获得德国亚琛工业大学道路工程专业硕士、博士学位,2016年成为德国道路工程领域最年轻的W2教授,2017年获得德国最高学术资格、德国国家教授、德国亚琛工业大学终身教席,同年入选国家高层次引才计划,2024年10月入选欧洲科学院院士。长期从事道路基础设施数智化和低碳化关键技术,主持德国、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重要项目50余项,出版学术专著12部,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200余篇,专利20余项,主编协会及地方标准5部,参编欧盟、德国标准5部,担任30余个国际学术组织和知名学术期刊编委成员,连续入选爱斯维尔中国高被引学者和美国斯坦福大学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2023年获国际先进材料协会科学家奖章。
樊泽鹏,哈尔滨工业大学交通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子课题和青年基金、国家重研发计划子课题等国家级及省部级科研项目10余项。发表SCI检索论文60余篇;获授权发明专利20余项;参编地方/协会标准4部。研究方向:基础设施材料智能计算方法、交通基础设施多源感知与智慧管养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