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与管理学院紧扣国家社会经济发展与产业升级需求,以三学期制改革为抓手,立足经管学科特色,构建“专业筑基—实践锤炼—创新突破”的递进式多维育人新体系。依托“夏季学期”集中实践时段,打破课堂与行业壁垒,推动八个专业深度对接产业场景,实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践行“把学问做在产业一线,让智慧服务经济发展”的育人理念。
体系创新:三学期制重构经管育人新生态
学院利用第三学期时间集中、场景真实、资源联动优势,聚焦经管学科“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核心,着力破解“创新能力培养与市场需求、课程体系与行业发展、育人机制与产业生态”脱节难题,构建起“专业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三级递进路径,形成全程多维育人新生态。
专业核心能力的实践锤炼:三级进阶夯实育人实效
学院以年级为脉络,分层推进实践教学,实现从认知到创新的能力跃升。
大一认知实习:筑牢专业根基
聚焦专业知识的启蒙教育,组织新生走进真实经济场景。会计学专业前往重庆百科茶业有限公司、重庆康百克电子商务有限公司,通过观摩企业财务流程、生产运营环节,建立“会计核算与企业经营”的关联认知;工商管理专业实地体验RPA机器人在商务流程中的应用,直观感受数字技术对管理效率的重塑,在沉浸式观察中深化对专业价值的理解。工程管理、工程造价专业道路工程认知实习则通过双福园区道路图纸了解双福园区道路,实地了解园区道路主体构造物,参观山区桥梁及隧道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使学生对道路工程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大二实践能力培养:强化应用转化
侧重课程与行业的衔接,推动理论知识向实操能力转化。工程管理、工程造价专业开展工程测量实习,将图纸上的坐标、标高转化为实地测量数据,在烈日下的工地实训中锤炼精准度与工程责任心;物流管理专业走进顺丰智慧物流大数据中心,操作智能分拣设备、模拟仓储管理系统,掌握物流技术装备的实操逻辑;市场营销专业针对真实企业的营销问题,开展市场调研、客群分析与营销方案设计,在真实项目中践行智慧营销思维,并通过成果汇报答辩,促进策划方案质量提升及小组间取长补短,相互学习提升。
大三创新能力提升:项目式教学打破课堂与行业壁垒
各专业以真实问题为导向,通过项目式教学激发创新潜能。经济学专业深入重庆饭家香餐饮有限公司等数十家连锁门店,结合消费数据、区域竞争格局,构建需求预测模型,为门店扩张与库存管理提供决策支持;会计学专业对接渝咨会计师事务所,按真实业务标准开展企业纳税模拟实训,在增值税申报、所得税筹划等实操中,创新设计政策适配、风险规避兼具效益优化的纳税方案,实现专业能力与行业需求的精准对接。市场营销专业通过对真实企业的营销问题开展营销策划及营销实战,并积极参加社科奖全国高校市场营销大赛,取得总决赛特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7项,斩获了本届大赛本科组唯一的特等奖,获奖等级、获奖总数均为历年参赛最好成绩。
强化专业数字底座:AI赋能锻造核心竞争力
学院以数字经济发展为导向,推动AI 训练与各专业深度融合,构建具有专业特色的AI能力。各专业结合学科特点开设AI实践课程:工程管理专业利用AI建模工具优化工程进度计划,提升项目管控效率;物流管理专业通过AI算法模拟库存需求预测,降低仓储成本;会计学专业借助AI 审计工具识别财务数据异常,强化风险预警能力;经济学专业运用AI 分析平台处理宏观经济数据,提升趋势研判精度,学生的数字思维与AI应用能力显著提升。
劳育训练:扎根乡村振兴一线践行使命担当
学院将劳动教育与专业实践深度结合,组织专业师生走进重庆市璧山区坪中村,以智力服务和劳动体验,书写新时代青年担当。
师生联动驻村第一书记,开展“红路”院坝党课,用通俗语言解读乡村振兴政策,凝聚“共建共富”共识;组建助农服务队,深入田间地头,帮助农户疏果、除草,在汗水中体会“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发挥数字营销专长,拍摄文旅宣传片,设计特色农产品推广方案,助力乡村品牌打造;调研乡村集体经济,形成产业发展建议报告,实现了“把论文写在大地上,让智慧融入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