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动态

当前位置: 新闻首页 >> 学院动态

字体: 【小】 【中】 【大】  打印:

“博闻讲堂”第六十九期:李伟昉教授“哈姆莱特延宕内涵再审视”专题讲座顺利开展

日期:2025年05月20日 12:18 作者:外国语学院 来源:外国语学院 点击率:

为切实提升师生的科研素养,增强文学鉴赏与批评能力,2025年5月15日,外国语学院特邀知名学者李伟昉教授莅临讲学。李伟昉教授系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河南大学莎士比亚与跨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中国语言文学博士点一级学科带头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负责人,《河南大学学报》编辑部主任、主编。本次讲座在科学城校区203教室举行,采用线上线下同步直播模式,由张雪梅副教授担任主持,吸引陈颐博士、曹凤博士以及外国语言文学方向研究生等30余位师生积极与会。

李伟昉教授以萨克索《丹麦史》与贝尔弗雷斯特《哈姆莱特史》为切入点,阐释了《哈姆莱特》创作的两大核心来源。他系统梳理了这两部历史文本的叙事结构与思想内核,并强调莎士比亚并非简单移植素材,而是通过深度改编与艺术升华,塑造出兼具文艺复兴精神、人文关怀与思想冲突的现代王子形象。

聚焦“延宕”主题,李伟昉教授回溯了四百余年来学界对《哈姆莱特》的多元诠释,涵盖歌德、黑格尔、别林斯基、弗洛伊德等学者的经典观点。基于此,他提出创新性解读:延宕不仅是哈姆莱特的性格局限,更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在公私领域冲突中的必然困境。通过对比历史文献中果决复仇的王子形象与莎剧中因担忧弑君罪名、名誉损毁及政治合法性而踌躇的哈姆莱特,他指出角色行为映射的深层矛盾——个人复仇意志与世俗伦理压力的激烈博弈。

李伟昉教授特别强调,莎士比亚不仅是文学巨匠,更是其时代政治的敏锐观察者。《哈姆莱特》既呈现了王子的个体心理挣扎,亦折射出文艺复兴时期封建王权向民主国家转型中的公共诉求。哈姆莱特的延宕行为,实为对政治秩序合法性、道德正义与权力手段关系的审慎思辩。这一视角为师生提供了经典重读的新路径,也启发了文学研究如何贯通文本、思想史与社会现实的方法论思考。

在互动环节,师生们就经典当代性转化、比较文学研究范式等议题展开对话。李伟昉教授殷切寄语青年学者在经典文本解读中融入时代语境与社会关切,以激活经典作品的当代价值。不少人习惯性地将莎士比亚作为西方悲剧的标准与典范,来规范同样有个性特色的中国古典戏剧。举世公认的悲剧《哈姆莱特》又何尝没有留下一个“光明的尾巴”呢?李伟昉教授指出,文明互鉴就是相互照亮、相互学习、相互成就的过程。莎士比亚之所以能从世界文学之林脱颖而出,一方面是因为他自身的文学成就,一方面更是因为英国当时的政治地位。随着祖国的日益强盛,我们的古典文化也一定会被越来越多的人知晓,有朝一日我们的汤显祖也一定会成为世界文学的中心。这就是我作为一个研究外国文学的中国学者的中国立场所在。

张雪梅副教授在总结中高度评价了李教授的学术洞见,勉励同学们进行文学研究应兼具国际视野与现实关怀,将文本分析与时代精神相结合,以知识责任推动学术实践。她指出,文学不仅是审美的对象,更是理解世界、介入现实的思维方式。

讲座在热烈掌声中圆满落幕。与会师生纷纷表示深受启发,对《哈姆莱特》的文化政治意蕴及其当代阐释路径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为新时代文学批评实践提供了富有启发性的阐释路径。

分享:

编辑:刘玉峰

审核人:徐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