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促进交通基础设施智能检测技术的交流与创新,推动该领域技术的不断发展,交通基础设施智能检测技术研讨会于2025年1月18日在重庆交通大学圆满举行。此次会议由交通土建工程材料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主办,汇聚了来自学术界、科研机构及相关企业的多位专家学者及研究生,共同探讨交通基础设施智能检测技术的最新进展与未来应用。本次会议特别邀请了哈尔滨工业大学王大为教授、重庆交通大学彭毅副教授、武汉光谷卓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王新林技术总工、重庆交通大学杨博副教授等专家学者。会议由中心常务副主任朱洪洲教授主持。
中心常务副主任朱洪洲对与会嘉宾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指出目前交通基础设施智能检测技术已经成为提升道路安全性、延长设施使用寿命和优化资源配置的关键手段,智能检测技术将推动交通行业迈向更加高效、安全和可持续的未来。
哈尔滨工业大学王大为教授做了题为“基于3D探地雷达的交通基础设施数智检测技术”的报告,详细介绍了其团队在道路基础设施检测方面的创新研究,重点展示了三维雷达技术在道路病害识别与评估中的应用。他表示道路病害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使得早期检测和精准评估成为至关重要的环节,未来智能化与自动化的检测系统有望显著提升道路维护效率和质量,并分享了团队在路面材料特性研究、病害机理分析以及基于智能技术的预防性维护策略方面的最新进展,旨在通过这些创新提高道路基础设施的安全性和耐用性。
重庆交通大学彭毅副教授围绕“公路抗滑检测现状及重庆交大实践”这一主题进行了报告,分析了当前公路检测面临的挑战,特别是在高速公路和城市道路网络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如何利用智能检测技术提升路面抗滑性能,确保交通安全。他指出,随着公路建设密度的增加和运维转型的需求,智能检测和云平台监控系统的结合将是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报告还探讨了机器学习模型在抗滑性能预测中的应用潜力,并提出通过建立基于数据驱动的力学仿真模型来克服现有技术难题,进一步优化道路安全管理。
武汉光谷卓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王新林技术总工在“激光动态弯沉快速检测技术及应用”报告中,介绍了公司自主研发的激光动态弯沉检测技术,重点展示了该技术在提升道路质量监测效率与精度方面的优势,并阐述了技术的全面应用,涵盖从路面表面到结构强度的多层次检测,强调快速检测在提高道路养护效率、确保检测数据精准性方面具有关键作用,尤其是在复杂环境与路况下,如何应对外部干扰因素,确保技术应用的普适性和准确性,是团队当前关注的重点。
重庆交通大学杨博副教授在“路面结构-材料力学参数一体化评价技术初探”的报告中,分享了在路面结构材料力学参数评估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他指出,传统的破坏性测试方法不仅耗时,而且容易对路面结构造成损害,因此亟需开发更为精确和非破坏性的检测方法,还介绍了通过波动方式、CT扫描、多层结构分析等新技术手段,实现路面结构参数一体化评价的研究成果,并对当前的理论模型与实际路面行为的匹配度不足进行了深入分析。报告中讨论了如何应对不同材料和结构参数在评估过程中的挑战,并呼吁学术界加强跨学科合作,共同推动这一领域的发展。
会议最后,中心常务副主任朱洪洲在总结发言中对本次研讨会的学术水平和交流成果给予了高度肯定,并强调了智能检测技术在交通基础设施未来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他表示,研讨会为行业专家和学者提供了一个深入交流的平台,希望未来在相关领域的科技创新与跨学科合作将为推动道路基础设施的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提供新的动力。
本次研讨会的成功举办,为交通基础设施智能检测技术领域的持续创新和技术应用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参会各方表示将继续加强合作,推动智能检测技术的应用与发展,助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与维护的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