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动态

当前位置: 新闻首页 >> 学院动态

字体: 【小】 【中】 【大】  打印:

【审核评估】河海学院:赓续奋斗,踵事增华,培养水利水运行业新人才

日期:2024年10月10日 09:57 作者:河海学院 来源:河海学院 点击率:

六十多年来,河海学院认真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并具有新时代水利水运精神的河海新人为目标。坚定学生理想信念,厚植学生爱国情怀;推动教学模式改革,培育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院先后为国内水利水运行业培养了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刘晓峰、中国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海怀等近三万人,一大批校友已成为知名学者、科技骨干、企业名流、领导干部,引领着我国水利水运行业发展。

河海学院现有6个本科专业,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水利水电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3个专业成功入选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水利水电工程等2个专业成功通过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通过住建部专业评估(认证);地质工程专业是重庆市一流专业,智慧水利专业依托学院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水利水电工程两个优势老牌专业改造升级需要,为适应国家和重庆战略发展需要新增专业。

以党建引领人才培养,构筑“五联五力、四平四融、三导三促”新模式

河海学院以党建为统领,从学科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材课程建设、实践基地建设等方面入手,积极应对教育教学中的挑战和问题,切实提高教育水平和教学质量。围绕“三全育人”“五育并举”“十大育人体系”等开展课程思政改革,打造市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3门,校级课程思政及培育课程30余门,形成“门门有思政、人人讲育人”新局面。在全校率先开展“一站式”学生社区育人平台建设,每年开展学习、服务、活动等百余场次,惠及学院全体学生。大力推广“大班教学、小班辅导”制度,已开展辅导119个班次,参加学生235人,累计辅导1797人次,转化率达72.5%。

积极推动新工科改革,深入推进专业内涵建设

随着“长江经济带”、“交通强国”等国家战略实施和“新基建”加速,传统水利、水运企业逐渐向全链条、全行业的综合性解决方案提供商转型,同时,工程建设人才应扎根基层,具备贯彻绿色、生态文明等新发展理念的能力;这些都给新时代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育人为本、内涵发展、质量提升”的新要求。为适应新时代行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在2012年首批“国家卓越工程师班”改革基础上,探索依托行业办专业的新模式,聚焦“能力复合、实践创新和德智融合”的工程核心能力,系统化开展了具有鲜明行业背景的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取得了“培养模式、实践创新和育人体系”方面的系列成果,在重庆交通大学成功应用后,在河海大学等同类高校推广。

依托多项国家级本科教学工程、教育部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和重庆市教改项目,坚持“能力培养和素质形成并重、校内教育和校外实训结合、工程和创新意识融合”的办学理念,全面实施新工科人才培养改革。第一,升级专业内涵,实施水利水运交融,建设领域复合,智慧引领,生态优先的行业人才培养新模式,重构了符合新时代人才能力要求的课程体系,形成了行业企业全程、全方位融入人才培养的新模式;第二,依托国家级、省部级系列教学与科研平台,按照“实践资源平台化,实践内容层次化”的思路,建立了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组建了跨学科的创新能力指导平台;第三,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打造行业特色育人实践平台,构建了“德智融合”的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体系。

通过培养模式、实践和育人体系的全方位改革实践,人才培养更加适应行业需求,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稳步提升,思想素质更符合新时代要求,近五年为水利水运行业输送了近2000名高素质的工程建设人才,支撑专业先后获批交通运输部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并于2014年、2017年、2023年先后通过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和复评。

教学与实践齐头并进,构建三平台,四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

学院建有国家级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国家工程教育实践中心等100多个校内外实践训练基地。学生竞赛参赛人次逐年上升,覆盖率超过30%。近三年发表学术论文51篇,授权专利17项;参加科研项目近50项,覆盖约100人次;参与各类创新训练项目29项,覆盖约150人次;学科竞赛年均获全国奖30余项,市级奖100余项。获得“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重庆市金奖3项,银奖5项;全国水利创新大赛一等奖5项,毕业生连续5年获得“全国水利优秀毕业生”称号。聘请32名企业知名导师,共建符合行业需求的人才培养体系,全程参与培养方案制定、课程体系设计、实践指导、教学质量评价等人才培养各环节;与中交、中铁等大型国企合作,订单式培养“海外项目管理”等人才。

构建三平台,四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依托学科优势,建立了“校内教学科研基地+平台校外实践基地+交叉科学创新平台”的实践能力培养平台,形成了“基础实验、专业实验、工程实践、创新实践”四层次进阶式训练模式。

课程、教材与教师队伍同步建设,学科专业一体化发展

课程、教材与教师同步建设,学科专业一体发展。学院依托水利水运强势科研成果,建成《港口水工建筑物》、《水力学A》国家级一流课程2门,重庆市一流课程4门,获省部级教学成果奖9项。3门课程获评重庆市高校“课程思政”示范建设项目、市级核心课程等。

同时教师注重教学研究,不断改进教学技能,15名教师先后在教学技能大赛中获得了表彰奖励。张占梅同志2023年获评第八届西浦全国大学教学创新大赛三等奖、重庆市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秦燕同志2023年获评全国高校混合式教学设计大赛二等奖;牟萍同志2022年获评第七届全国高等学校教师图学与机械课程示范教学暨创新教学法观摩竞赛一等奖;赵迪同志2024年获评第七届重庆市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本科院校工科组一等奖;张沁同志2024年获评第九届水利类专业青年教师讲课竞赛一等奖。

依托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科研平台,突破专业壁垒,创建前沿交叉创新训练平台,将优质科研资源转化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基地,跨学院组建指导教师和学生团队,培养学生多专业复合能力和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培养适应时代需要的人才

实现传统行业培养模式升级。针对以数据与服务成为行业发展的新核心;智能装备与智能技术成为行业生产的新要素;综合与协调成为交通运输的新动力;绿色生态与安全成为行业转型的新生态的国家、行业发展新趋势,坚持五举育人,将“创新培养理念、优化理论教学、强化能力培养”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科学合理构建创新人才培养方案。建设跨学科智慧教学实践创新平台。组建河海学院“水利-智慧-生态”交叉、专业-学科一体化、教学-实践-科研一体化的智慧生态水利平台。校企协同育人新体系的顶层设计,共同编制能力培养大纲,拟定专业课程模块,确定项目训练、岗位实习、毕业实践的企业实践环节。汇聚校企优质资源共建专兼职教学团队,共建创新课程,共建工程案例项目。依托该平台协同实施教育教学过程。搭建企业专家进课堂、学生进项目部的立体化协同教学路径,通过校企联合授课、联合指导实践训练、联合指导毕业设计,以工程实战经验、实践案例、实际问题训练学生实践能力。探索多学科交叉融合工程人才培养模式。获批重庆市教改项目10余项。汪承志、李鹏飞团队2023年获批重庆市教改项目(重大项目):数字时代水利水运专业高素质强基、分类拔尖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曾彬团队2023年获批重庆市教改项目(一般项目):新工科视域下非地质类高校地质工程本科专业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获批重庆交通大学教改项目10余项。董玉文团队2023年获批重庆交通大学教改项目(重点项目)基于OBE要求的水利类专业线上毕业实习创新与实践;黎琪团队2023年获批重庆交通大学教改项目(一般项目)以视野拓展和能力提升为导向的专业选修课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全面贯彻“新工科教育”理念,面向工程建设第一线的智能建造、数字工地、智慧工厂等新发展,充分利用互联网+,大力加强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建设一批金课,并加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构建教学云平台,实施智慧课堂教学,时时更新教学内容,面向土木、水利、海洋等大土木工程领域,拓展学生知识块链,强化学生新工科知识结构体系与创新创业及实践能力的培养。

获评市级教学成果奖、校级教学成果奖等多项。李鹏飞团队2023年获评2023年高等学校水利类专业教学成果奖一等奖:智慧水利背景下行业高校水利水电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苗金燕团队2024年第七届校级本科教学成果推荐获奖成果一等奖:五联五力、四平四融、三导三促——新工科大思政视域下水利水运人才培养新路径;董玉文团队2024年第七届校级本科教学成果推荐获奖成果一等奖:智慧水利背景下水利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谢涛团队2024年第七届校级本科教学成果推荐获奖成果二等奖:以地质实习为杠杆撬动地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探索。

建设以OBE理念为核心的内部质量体系

建立人才培养方案和核心课程建设的实时动态修订机制。按照学科基础和专业技术的融通发展,优化重构专业课程体系,培养学生从规划、设计、建造到运行的全寿命周期的系统工程观;形成以课程群为基础、主干课程为核心的课程建设负责人机制;实施在线教学资源建设计划,融通线下与线上两个空间。以专业认证为基础,定期开展培养方案合理性评价、培养目标达成度评价、课程体系合理性评价、课程达成度评价、毕业生和用人单位跟踪评价、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等。

定期开展学业与素质发展形成性评价学院制定了《河海学院关于学生学业成绩形成性评价的暂行办法(试行)》,明确了各环节对学生学习过程表现的跟踪评估责任人,形成了完善的学生学习过程跟踪评估及课程学习质量评估机制,全过程、全方位跟踪、监督和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每学期由各专业各年级学业导师联系辅导员共同完成《学生学业与素质发展形成性评价报告》,用于全面评价学生的各项能力。

定期开展毕业要求和培养目标达成评价基于学校定位与发展规划,河海学院根据专业认证的要求,建立了校内、校外专家共同参与的培养目标评价机制,并在实施过程中逐渐明确了责任人、评价方法和实施细则,按照学院制定的《河海学院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合理性及达成情况评价实施办法》。依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以及学校相关规定,从校内评价和校外评价两个方面对培养目标的合理性进行评价。

响应数智化教育教学变革,打造数字育人平台。

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把教育、科技、人才进行“三位一体”统筹安排、一体部署,并首次将“推进教育数字化”写入报告,提出“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学院围绕数智开展了系列变革。一是更新数字时代水利水运行业高质量人才培养方案,建设完成河海学院本科教育教学大模型系统。主要是针对数字时代高素质拔尖人才分类标准、数字时代课程思政系统构建与融合、专业基础与专业技术课程的数字资源构建、科研与工程训练层的数字场景构建与模拟、实践创新层的自主实践数字资源构建,以及面向新时代数字化教育教学评价体系构建与实施等方面。实现培养人才的思维方式由工业思维转向数字思维。二是构建数字时代基本教学标准与教学方法体系、升级人工智能技术辅助的“课堂+线上+实践”混合式教育模式、数字化互动交互式教学能力、知识能力分类数字决策的质量评价体系、学生数字资产改进体系等5个方面,系统地从数字资源建设和教育模式探索开始,引发教育教学根本性的范式跃迁,形成教育新形态。三是搭建适应数字化要求的水利水运专业教学体系和知识图谱体系,同步构建了数智人才培养实习实践平台。围绕水利水运人才培养知识体系图谱、教学达成度知识图谱模式识别与学情诊断、基于知识图谱的教育教学设计理论与方法、自适应学习、分类人才拔尖培养学科知识服务体系等5个方面。

分享:

编辑:刘玉峰

审核人:徐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