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交流

当前位置: 新闻首页 >> 合作交流

字体: 【小】 【中】 【大】  打印:

跨越山海的文化邂逅:英国青年使者的重庆“知行”之旅

日期:2025年08月01日 16:05 作者: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来源: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点击率:

2025年7月23日至8月3日,8位来自英国的青少年受邀参加由重庆交通大学社会科学普及基地主办的“知行巴渝名城”交流活动。通过参观、交流与实践体验等多样化的研学环节,活动旨在促进中英青少年间的文化互鉴与理解,帮助英国青少年通过“知”与“行”的深度结合,全面认识重庆的城市历史、社会发展及交通特色,切身感受真实立体的重庆风貌,让更多人了解和认识这座充满魅力的城市,活动首次把交通工程、城乡规划、遗产保护等学科的研究范式转化为面向青少年的科普场景,让英国青年在“做中学、研中悟”,以科学视角重新发现重庆。

IMG_256

在巴蜀文化的核心载体——大圆祥博物馆与三峡博物馆的参访过程中,营员们通过一场跨越时空的文明对话,将书本知识转化为实践认知,直观且深刻地感受中国文化的魅力。步入大圆祥博物馆,由巴蜀古建构件精心构筑的“立体文明史”迎面而来——从石砖上的精雕细琢到明清时期的木质雕花,每一件都承载着家族的传奇故事。三峡博物馆以《壮丽三峡》《远古巴渝》等常设展览和巴渝青铜器、汉代文物等特色馆藏为核心,展现三峡与巴渝的历史文化底蕴。这种沉浸式体验使抽象的“巴渝文明”具象化为可感知的建筑肌理。8位英国青年使者穿上土家族传统织锦背心,化身“临时屋主”,亲手搭建1∶1可拆卸的吊脚楼模型。当土家族师傅唱起“上梁歌”,学生们把写有中英双语祝福的“科普卡片”插进榫头——这一刻,传统民居不仅是文化符号,更成了可量化、可互动的“活教材”。

营员们踏入改造后的十八梯与防空洞,漫步于这焕然一新的文创空间,直观的感受是历史痕迹不仅保留了深厚的历史文化价值,还能满足现代人的文化消费和体验需求。在此间徜徉,不禁会注意到改造细节的匠心独运。这种“不破坏式更新”让历史不再仅仅是营员们在课本中学到的文字,而是通过触摸老砖、聆听讲解、参与手作体验,能够真切感知的鲜活存在,让营员们深刻体会到“传统不是过去的标本,而是流动的基因”。山城巷的梯坎中段,一栋原本空置的老屋被重庆交通大学教师改造成“造”空间——一件能“呼吸”的展教装置。交大老师把交通工程的“折叠”理念搬进吊脚楼:可升降的穿孔铝板像轻轨穿楼般滑出外墙,形成立体观景廊。营员们沿着“时空步道”拾级而上,指尖划过激光雕刻的老地图,耳边响起由城市噪声采样重组的声景作品,山城巷的每一阵江风都变成可视化的科普信息。

营员们漫步于走马古镇的青石板路上,轻抚着斑驳的砖墙,深刻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同时,他们目睹黛瓦飞檐下高悬的现代玻璃灯笼,领悟到传统与潮流能够和谐共融、默契相应。走马古镇的建设实践,令营员们惊叹不已:这里的古建筑修复不仅完好保留了历史风貌,更巧妙地融入现代生活元素,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

在这次“知行”旅程活动中,那些充满活力、洋溢着生机的青年使者们对重庆的文化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从重庆文化中汲取更多宝贵的知识、感悟与经历。十余天的沉浸式体验,将“巴渝文明”这一课本上的抽象概念,转化为青石板路的温润触感、古建木雕的细腻纹理,以及文创空间里传统与潮流激情碰撞的璀璨火花。这场旅程不仅是“知行合一”理念的生动实践,更是中英青年友谊的坚实桥梁。重庆交通大学社会科学普及基地主任说:“我们让文化走出展柜,让科学走出实验室,用可体验、可验证、可传播的科普方式,把巴渝故事讲给世界听。”

分享:

编辑:刘玉峰

审核人:徐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