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交大

当前位置: 新闻首页 >> 人文交大

字体: 【小】 【中】 【大】  打印:

【交大人】从记者到新生,38岁的他走在“上坡路”上

日期:2025年11月05日 11:04 作者:研究生校报实践团 徐晶晶 来源:宣传部 点击率:

当同龄人大多在职场打拼时,38岁的杨飞选择了一条不一样的路:辞去从事十余年的媒体工作,成为国际中文教育专业的研一新生。从奔波在新闻一线的记者,到坐在教室的新生。这场看似出乎意料的转变背后,是一个新生相信自己走在“上坡路”上的信念,是一个媒体人对文化传播的深度思考,更是一个追梦人走出舒适区的坚定选择。

跨界:从笔者译者的转变

“在报社工作时,我24小时待命。”回顾记者生涯,杨飞这样说道。2012年,他从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后,进入湖北荆州一家报社机动新闻部,见证了无数新闻现场。“我曾借助新闻的力量,让阳光照进过一些阴暗的角落。”转折发生在杨飞来到重庆工作。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他采访了越来越多来渝的外国友人。“我采访过很多外国友人,发现他们对中国的了解还很有限,而我们的新闻报道在传播效果上遇到了瓶颈。”

如何让世界更好地读懂中国?这个问题困扰着杨飞。直到他了解到国际中文教育专业,这个与他本科专业相通,又契合他传播中国文化理想的新方向。但毕业多年的他,缺乏专业的技能,同时英语也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所以他决定潜下心来,用几年时间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以便更好地实现自己的目标。尽管家人最初对他的决定感到惊讶,“工作体面稳定,有必要辞职考研吗?”但他坚信:“如果能面对面地向外国人介绍中国,或许是一条更直接的路。”

适应:理想照进现实的“水土不服”

开学一个多月,他对研一生活满是憧憬,希望在理论与实践上都有收获。可开学一个多月,现实却让他遇见了不少小意外。课堂上,老师们不断强调多思考、多发现问题,甚至会直接指出值得深入研究的方向。“但有时候,面对老师指出的研究方向,我会感觉无从下手。”杨飞坦言,这或许是专业积累不足,也可能是思维方式尚未完全转变。

而这种水土不服还体现在其他方面。因为年龄,他多次被误认为是老师;因为跨专业,他的英语成了明显的短板,“大学只过了四级,十几年没说过英语”。而身边的同学中,不少是外语专业出身,有的甚至掌握多门语言。不过,这些困难并没有让他退缩。“适应能力还不错,没有什么特别的异样感。”他淡定地说,“我知道自己的短板在哪里,正在努力弥补。”

前行:在不确定中坚定寻找答案

当被问及“放弃稳定工作来读研是否值得”时,杨飞回答:“现在开学才一个多月,还没有这样的想法。可能要等做出一些成绩后才能回答。”他不急于给出结论,却清楚地知道自己的方向。他为自己的研一生活制定了明确的目标:学好专业知识、在导师指导下发表论文、通过英语六级、考取国际中文教师证书、发表文学作品。至于未来职业方向,他表示最初的规划没有改变,始终是“把中华文化传播得更远,让更多外国人了解中国”。

“抬头是山,路在脚下。”这是杨飞最喜欢的一句话,也是他备考时的座右铭。这段“满月”体验,与他想象中30多岁的研究生生活并不完全吻合。“有些目标还没实现,学习上还没达到让自己满意的程度,可能还需要更加努力。”但他确信,自己正走在“上坡路”上。他希望将来回首这段求学时光时,能由衷地说:“38岁辞职读研,值得!”

在这个“满月”节点,杨飞的校园生活才刚刚开始。他正一步步走出自己的舒适区,在人生的新赛道上,跑出别样的精彩,带着十年媒体人的韧性与对文化传播的热忱,他正一步一个脚印,朝着“成为中华文化传播者”的目标前行,“找到自己的路,走到自己的目的地”。

分享:

编辑:黎昱睿

审核人:叶勇 徐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