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与艺术碰撞激发创新活力
在第一个全国科普日期间,重庆交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负责的传统村落研习基地、社会科学普及基地、雏鹰计划合作院馆等4个不同层次的科普基地群精心策划系列特色活动,以“科技赋能生活,创新点亮未来”为主题,将传统村落文化、美术艺术与沉浸式体验深度融合,吸引了众多市民、学生参与,让科普知识在互动中传递,在体验中扎根。
传统村落科技展:科技唤醒古村活力,沉浸式体验穿越时空
9月23日,重庆交通大学科普基地内的传统村落科技展正式拉开帷幕。展览以“守护古村落,科技助传承”为核心,通过实物模型、数字投影、互动装置等多种形式,生动展现了传统村落的建筑智慧、民俗文化以及科技赋能下的保护与发展成果。
现场,不少参观者带上特制设备,通过三维建模技术“走进”重庆本地的百年古村落,清晰看到村落的布局结构、特色民居的榫卯工艺,甚至能“参与”到传统农具的使用场景中。“以前只在纪录片里见过古村落,这次通过科技手段,仿佛真的置身其中,还了解到很多保护古村落的新技术,太有意思了!”李同学兴奋地说。展览还设置了传统营造技术体验区,工作人员详细讲解了古村落建筑中的抗震、防潮智慧,让大家深刻感受到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结合的魅力。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展览专门开辟了“智慧田园·数字乡村”互动舱,把传统村落的“保护”故事续写成“振兴”篇章。在裸眼3D屏上,观众可以一键切换到同一村落2025年的“未来形态”:老屋木梁间穿梭着温湿度传感器,青瓦屋顶铺设着柔性光伏瓦,村口的古樟树变身“5G智慧杆”,既提供Wi-Fi又加载虫情测报灯;轻点屏幕,无人机变量施肥的航线便叠加在梯田模型上,氮磷钾数据实时回传,比老农三十年经验更精准。最吸睛的是“一粒稻谷的旅程”数字沙盘——从秋收禾桶到智能烘干机,再到区块链溯源的电商包裹,观众扫码即可认领“数字稻田”,24小时后手机推送亩产、碳排、收益三项指标,让“智慧农业”可观、可感、可带走。正如讲解员所言:“我们不仅留住古村落的‘形’,更用科技激活它的‘产’,让保护与发展同频共振。”
除了展览与绘画活动,科普基地还设置了多项沉浸式体验环节,让参与者全方位感受科技的乐趣。在民族服装营造技术体验区,工作人员准备了多套特色民族服饰,参与者穿上服装后,在专业指导下体验传统营造工具的使用,学习简单的榫卯拼接、房屋搭建技巧,亲身感受传统建筑工艺的智慧,同时了解不同民族在建筑文化上的特色。
大石坝少儿桥梁研学:播撒科技艺术种子,童心绘就桥梁梦想
在重庆这座山城,桥梁不仅是连接两岸的纽带,更是城市文化的象征。近日,一场别开生面的儿童创意画作征集活动——“童绘大桥,触摸山城的脊梁”在大石坝街道社区筹备中。这项活动由共青团重庆市江北区委、江北区人民政府大石坝街道办事处指导,重庆交通大学雏鹰合作院馆共同承办,旨在激发儿童的创造力,让他们通过画笔探索和表达对桥梁的理解和想象。
9月24日上午,重庆交通大学雏鹰合作院馆的师生们来到忠恕沱党群社区服务中心对该活动的各项事宜提供专业的指导和帮助,确保每个孩子都能在创作过程中发挥出自己的最佳水平。这场活动不仅为孩子们提供了一个展示才华的平台,更是一次寓教于乐的体验。
十字路口显眼位置将布置“童绘大桥·触摸山城脊梁”儿童创意画作征集活动的宣传画报。学生与社区工作人员共同商讨画报细节,吸引周边居民前来观赏。活动开展后,这些画报将在社区持续发挥作用,鼓励更多家庭和孩子参与这场创意与艺术的盛宴。在大石坝片区开展的少儿桥梁彩绘活动,以“小小桥梁设计师”为主题,邀请专业老师为孩子们讲解桥梁结构、设计原理等科普知识,随后引导孩子们发挥想象力,用画笔在画板上绘制心中的桥梁。活动现场氛围热烈,孩子们专注创作,将科技认知与艺术创意融为一体,在欢声笑语中埋下热爱科学、探索工程的种子。
巴渝村景美术作品展:艺术熏陶润心灵,画笔传递科学之美
由重庆交通大学社会科学普及基地举办的”巴渝村景暨甘亮教师美术作品展”在科普基地展厅开展,甘亮老师是重庆交通大学建筑城市规划学院教师。2013年毕业于俄罗斯列宾美术学院,圣彼得堡华人艺术家协会会员。深耕水彩艺术创作,主张“空间艺术与技术美学的跨界融合”。他的作品《午后的花园》被列宾美术学院永久收藏,《溪流》等作品被美、加、新藏家收藏。展览汇集了画家甘亮以巴渝村景、自然生态为主题的数十幅美术作品,涵盖油画、水彩、素描等多种形式。作品中,既有巴渝村落的壮丽景象,也有微观世界里动植物的细腻形态,将科学的严谨与艺术的灵动完美结合。
在展览现场,甘亮老师以画作《巴渝老屋》为例,现场拆解吊脚楼“借天不借地”的营造智慧:他指着画布上那截微微上翘的穿斗式挑檐,让观众伸手比对角度——“这3°的飞檐,既让雨水抛远防潮,又把冬日阳光引进堂屋,古人用影子长度就能算出黄道角。”讲到夯土墙里的“竹筋混凝土”,他干脆把一幅水彩翻转过来,露出夹在黄土中的竹片网格,“竹节中空,像微型工字钢,六百年地震带上的老房子因此能晃而不倒。”孩子们听得入神,纷纷在家长的手机备忘录里记下“巴渝版‘鲁班锁’”口诀:石头脚、木头腰、竹筋脑。艺术与科普在这一刻完成接力——美让知识有了温度,知识让美有了根。
此次重庆交通大学科普基地的全国科普日系列活动,通过“展览+体验+互动”的模式,将科技、文化、艺术有机融合,不仅为市民和学生带来了丰富的科普盛宴,更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大家的科学素养与创新意识。未来,基地将持续发挥高校资源优势,推出更多优质科普活动,为推动科普事业发展、提升公众科学素质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