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交大

当前位置: 新闻首页 >> 人文交大

字体: 【小】 【中】 【大】  打印:

中国交通报:为乡村道路装上“智慧安全眼”

日期:2025年08月28日 14:22 作者:中国交通报 来源:交通运输学院 点击率:

当无人机盘旋在何家岩村的山间,屏幕里蜿蜒的乡村道路像一条银色的丝带映入眼帘。这个暑假,我作为重庆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学院“崇德四好路”公益服务团的一员,在重庆市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花田乡的山村里,参与布设视距不良路段行车预警系统,为乡村道路装上了“智慧安全眼”。

清晨,我们来到一个“急弯+陡坡+盲区”三重风险叠加的路口。这里一侧是落差近10米的梯田,另一侧因山体遮挡形成了约20米的视线死角,存在很大安全隐患。按照方案,我们要以虚线间距为基准比例尺,把手动测量的坡度数据和无人机采集的信息进行对应。

“小陈,核对一定要仔细,坡度差1度,预警系统的响应时间可能就差0.5秒。”队长拿着设备叮嘱我。阳光晒得卷尺发烫,我反复确认测量数据,不敢有一丝疏忽。课本里“毫米级误差”的要求,在这里关乎着村民的安危。

无人机升空时,我操控云台追踪过往车辆。我一边按秒表记录车流高峰时段,一边标注会车时间、车辆类型和车速数据。这些数据,是预警系统算法的“神经元”——系统要靠它们判断何时该亮起预警灯。

陈康佳(左一)和团队成员操控无人机采集车辆信息。重庆交通大学 供图

在一个被灌木丛包围的路口,队长让我们测出灌木丛的高度。“这和预警有什么关系?”起初,我十分不解。“预警设备装低了会被树枝遮挡,装高了又照不到弯道盲区。”队长指着图纸解释,“我们采集的灌木丛高度数据,会直接决定预警系统摄像头的安装角度。”烈日炎炎,我们举着仪器在灌木丛间穿梭,衣服上满是汗水,却没人有一声抱怨。

整理数据时,我仿佛看到了预警系统安装后的场景:司机远远地收到预警,减速会车,安全通过每一个路口。

这次实践让我明白,智慧交通不是实验室里的冰冷数据,而是能走进乡村、守护平安的温暖力量。我们用专业知识为乡村道路“画像”,就是在为乡村振兴铺就更安全的路。未来,我将带着这份收获继续深耕专业,让更多乡村因科技赋能而焕发新活力。

中国交通报:https://pub.zgjtb.com/jtqg/template/displayTemplate/news/newsDetail/15051/481693.html?xyt=1756350134358


分享:

编辑:黎昱睿

审核人:徐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