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八十载峥嵘岁月,伟大胜利光芒永存;新征程号角嘹亮,红色基因代代相传。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重要历史时刻,重庆交通大学机电与车辆工程学院党委精心部署,学院团委创新策划,于暑期深入开展“赓续红色血脉 锻造时代脊梁”主题爱国主义教育系列活动。通过精心编撰主题书籍、打造沉浸式视频、组织丰富实践活动,引导青年学子深刻领悟重庆这座英雄城市的抗战精神密码,激发将爱国情、强国志转化为报国行的内生动力,确保主题教育“不断线”、精神滋养“不停歇”。
一、深挖精神富矿:汇编《烽火淬炼山城魂八轶同庆胜利章》
学院党委高度重视此次主题教育的深度与内涵,指导学院团委牵头,组织师生骨干力量,历时数月潜心编撰了爱国主义教育读本——《烽火淬炼山城魂 八轶同庆胜利章》。该书立意高远、结构清晰,分为上、中、下三篇:
* 上篇·记忆——重庆抗战精神密码: 系统梳理重庆作为战时首都、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远东指挥中心的壮阔历史画卷,深入解读“红岩精神”等伟大精神谱系的核心内涵,揭示重庆人民在烽火硝烟中展现出的“坚韧不拔、团结御侮、开放包容、勇于担当”的精神密码。
* 中篇·对话——重庆抗战记忆的当代问答: 巧妙搭建历史与现实的桥梁。通过采访老战士、专家学者,结合当代青年学子的思考,围绕“新时代如何传承抗战精神”、“青年一代的使命担当”等核心议题展开深度对话,解答时代之问,引发强烈共鸣。
* 下篇·新生——从历史到当代的实践: 聚焦机电学子的专业特色与时代责任。生动展现学院师生如何将感悟到的抗战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科技创新、乡村振兴、社会服务等领域的实践探索与成果,彰显抗战精神在新时代的蓬勃生机与强大感召力。
机电学院党委书记刘建新在审阅书籍后深情指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是回望更是启迪。重庆作为战时首都,其淬炼出的‘坚韧不拔、团结御侮、开放包容、责任担当’的精神特质,是这座城市最珍贵的红色血脉。我们编撰这本书,核心在于引导青年学子‘解码’这些历久弥新的精神密码,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在民族危亡关头的砥柱中流作用。希望机电学子从中汲取信仰的钙质、奋斗的动能和担当的勇气,将这份精神力量转化为立志成为卓越工程师、服务国家制造强国战略的坚实步履。”刘书记的寄语为书籍赋予了深刻的思想内核和育人导向。
二、光影铸魂育人:推出原创视频《洞见·不屈的民族脊梁》
为使抗战精神更加可感可知、入脑入心,学院团委策划并制作了原创主题视频《洞见·不屈的民族脊梁》。该片突破传统叙事,以独特的“洞见”视角,聚焦抗战历史中的“脊梁”——那些为国家独立、民族解放挺身而出、舍生忘死的英雄群体和无名志士。影片巧妙融合珍贵历史影像、实地探访(如红岩村、抗战遗址博物馆等)、专家解读与机电学子感悟,运用富有张力的视听语言,深刻诠释了“民族脊梁”的坚韧、智慧与牺牲精神。影片特别强调,这种不屈的脊梁精神,正是激励当代青年,尤其是肩负着“制造强国”使命的机电学子,在科技攻关、大国重器制造中攻坚克难、勇攀高峰的强大精神动力。
机电学院党委副书记林兴冬在视频完成后强调其育人价值:“《洞见·不屈的民族脊梁》不仅是一次历史的回望,更是一堂直抵人心的思政金课。‘洞见’历史是为了照亮当下与未来。影片启示我们,民族复兴的征程同样需要千千万万挺直的‘脊梁’。机电学子作为未来工业建设的栋梁,尤其需要传承这份‘不屈’的精气神——在攻克技术难关时百折不挠,在追求创新卓越中勇毅前行。这部作品旨在唤醒青年心中的历史自觉与时代责任感,激励他们自觉将个人理想融入强国伟业,真正锻造成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硬核’脊梁。”
三、实地研学践悟:汇编《地名里的烽火硝烟—— 重庆抗战地标打卡手册》与《红色印记・山城丰碑》
以“三全育人”锻造“红色工匠”,学院党委高度重视红色文化育人价值,统筹指导团委以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为载体,以“踏寻重庆抗战足迹,传承红色基因”为主题,带领实践团打卡重庆市31个红色地标,探寻重庆在抗战中的重要作用。整理汇编形成《地名里的烽火硝烟——重庆抗战地标打卡手册》与《红色印记·山城丰碑》两本实践成果手册,将红色实践转化为可感知、可传播的育人载体,引领广大机电学子上好“行走的”思政课。
两本手册紧扣“重庆抗战精神” 核心定位。《地名里的烽火硝烟——重庆抗战地标打卡手册》以31个抗战地标为脉络,系统梳理了重庆从“战时首都”、抗战大后方的“武器弹药库”到重庆解放的抗战全过程,呈现出重庆作为战时首都和盟国远东指挥中心,为中国抗战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的巨大贡献。城市,不仅是地理坐标,同时也是承载抗战记忆的永恒见证。
《红色印记·山城丰碑》以Citywalk的方式追寻抗战足迹,系统整理了重庆各区县的抗战地标,绘制Citywalk打卡路线,希望能够吸引、帮助更多青年学子打卡重庆抗战地标,在重温抗战英雄故事中感悟硝烟中的悲壮、号角里的激昂,致敬民族脊梁,永远铭记与传承伟大抗战精神。
学院正处级组织员、纪委书记胡东在审阅手册时强调其育人价值:“重庆作为战时首都,留存着丰富的红色印记,这些地标是鲜活的‘历史教科书’。我们组织地标打卡并编撰手册,不仅是对重庆抗战红色资源的系统梳理,更核心的是让青年在‘行走的思政课’中触摸历史、感悟精神。希望机电学子能以手册为纽带,持续传承抗战精神中的坚韧与担当,将实践中汲取的力量转化为专业学习的动力,在服务制造强国建设、助力民族复兴的征程中践行青年使命。”
四、暑期教育“不断线”:主题教育实践热潮涌动
为确保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始终、浸润心灵,机电学院党委部署,团委积极行动,利用暑假窗口期,推动主题教育系列活动持续升温:
“云上”学习不放松: 依托线上平台,持续推送《烽火淬炼山城魂 八轶同庆胜利章》、《地名里的烽火硝烟——重庆抗战地标打卡手册》、《红色印记・山城丰碑》精选章节、展播《洞见·不屈的民族脊梁》视频,组织线上读书分享会、影评征文活动,让学习触手可及。
“行走”课堂悟真知: 鼓励学生结合暑期社会实践、“三下乡”活动,走访家乡或重庆本地的抗战遗址、纪念馆,开展调研、担任志愿讲解员,在实践中深化对历史的认知和对精神的理解。
“践行”使命显担当: 引导学生将学习感悟转化为服务社会的实际行动。部分学生党员、团员骨干积极参与社区服务、科技助农、关爱老兵等志愿活动,用实际行动诠释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让抗战精神在服务奉献中焕发新的光彩。
结语:
重庆交通大学机电与车辆工程学院党委开展的此次献礼抗战胜利80周年系列活动,立意深远、形式创新、内容丰富。通过编撰书籍、打造视频、深化实践,不仅是对历史的庄严致敬,更是对新时代机电学子的一次深刻精神洗礼。学院将《烽火淬炼山城魂 八轶同庆胜利章》 和 《洞见·不屈的民族脊梁》 作为重要载体,引导青年学子深刻认识到,抗战精神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它所蕴含的爱国主义、英雄主义、团结精神和奋斗意志,与新时代所倡导的工匠精神、创新精神、担当精神一脉相承。
亲身参与系列活动的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2401班学生林恩毅分享了他的深刻感受:“这个暑假的爱国主义教育对我而言是一次震撼的精神洗礼。通过阅读学院编的《烽火淬炼山城魂 八轶同庆胜利章》,那些书本上的历史变得无比鲜活,尤其是‘对话’篇里关于青年担当的讨论,直击心灵。观看《洞见·不屈的民族脊梁》视频时,那些英雄的身影让我几度热泪盈眶,深刻理解了什么是支撑民族的‘脊梁’。作为机电专业的学生,我更加清晰了肩上的责任——我们不仅要学好专业知识,更要传承那份‘不屈’的精神,未来在科技创新的赛道上,也要做挺得直、靠得住的‘脊梁’,为强国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林恩毅同学的肺腑之言,代表了广大机电学子的心声。机电学子们纷纷表示,将从伟大的抗战精神中汲取磅礴力量,传承“不屈的民族脊梁”,立志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伟大事业中,以扎实的专业知识、卓越的工程能力和赤诚的报国之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机电智慧与力量。暑期不停歇的主题教育,正持续点燃着机电学子的爱国热情与奋斗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