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交大

当前位置: 新闻首页 >> 人文交大

字体: 【小】 【中】 【大】  打印:

媒体关注:重庆交通大学中外学子“三下乡”解锁凉风村“蝶变密码”

日期:2025年08月08日 21:40 作者:人民网、重庆日报、中青校园、万盛报 来源:校团委、国际教育学院 点击率:

凉风村的一堂国际交流课

“这里真的是曾经的贫困村吗?”来自贝宁的留学生开文举着手机,漫步在凉风村宽阔的柏油路上,不时驻足拍摄。道路两旁太阳能路灯整齐排列,白墙灰瓦的农家院落里鲜花盛开如霞,眼前的景色彻底颠覆了他对中国偏远乡村的想象。

近日,重庆市万盛经开区关坝镇凉风村迎来了一群特殊的“客人”——来自贝宁、摩洛哥、刚果金等国的重庆交通大学留学生和该校学生会工作人员组成的“三下乡”社会实践团。他们用青春足迹探寻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解锁和美乡村的蝶变密码,见证中国式现代化的蓬勃生机。

产业焕新:从黑色“煤村”到绿色“梦乡渔村”

在驻村工作队的讲解下,一组今昔对比的照片让学子们震撼不已:2013年的凉风村,随处可见坍塌的土坯房、泥泞的村道、荒废的矿坑。如今,这里已华丽转身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梦乡渔村”。

在“鱼菜共生”生态农业基地,来自摩洛哥、主修汉语国际教育的留学生温云朵惊叹于这种循环农业模式:“鱼类排泄物为蔬菜提供养分,蔬菜根系净化水质,这是东方共生智慧的现代诠释。”

走进李子园,沉甸甸的果实挂满枝头。农场主罗大姐热情招呼大家品尝新摘的李子:“以前门前是泥泞路,客人稀少。现在设施完善了,游客络绎不绝。”丰收的景象,让学子们直观触摸到产业发展的累累硕果。

人才回流:“孔雀归巢”激活乡村活力

“十年前,我们村的青壮年基本都外出打工,只剩老弱妇幼留守。”村支书告诉实践团,“现在不一样了,很多人主动回乡创业。”

在大自然农庄,老板黄世刚正忙着招呼客人。这位曾在外打拼多年的返乡创业者,2022年在村里建起了这座农家乐,“看到家乡的发展潜力,我果断回来了。现在农家乐收入相当可观,还解决了村里及周边老百姓的就业。”

“人才回流不仅带来了资金和技术,更重要的是带来了新理念、新思维,这是乡村振兴巨大的财富。”学子们谈到。

文化铸魂:深耕文脉助力乡韵新生

在关坝镇暑期课堂教室,一场别开生面的国际文化交流课堂正在进行。“你好!”中法英等多国语言的问候声此起彼伏,来自贝宁、主修国际中文教育的留学生林夕与中国学子一起,为当地30多名儿童带来跨文化交流体验。

实践团留学生志愿者用外语与儿童对话。郑佳欣摄

实践团留学生志愿者用外语与儿童对话。郑佳欣摄

“音乐和笑容不需要翻译。”林夕用流利的中文说道。当各国经典歌曲在课堂回荡,孩子们用稚嫩的声音跟唱时,文化的边界在这一刻消融。

实践团还了解到,凉风村深厚的文化底蕴为乡村振兴注入了独特的精神内核。“关坝镇是唐代溱州故地,村里建设了数十座亭台廊阁,巧妙融入人文元素。”村书记介绍,从2018年开始,凉风村连续举办农民丰收节、苗家文化展示等活动,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生机。

生态优先: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山上绿屏、半山绿果、山下绿水”——这是凉风村生态振兴的真实写照。实践团沿着溱溪河骑行绿道深度体验,见证了一个资源枯竭型村庄的绿色重生。

“2014年以前,村里没有污水处理设施,生活污水直接倒在房前屋后。”村民犹大姐介绍,“现在我们有很多座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现在的污水全部得到收集和处理,村里的溱溪河变得更清澈了。”

来自贝宁的风景园林专业留学生向南赞叹:“规划科学,既保护生态,又创造景观价值,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组织护航:党建引领夯实振兴根基

“党建引领是我们振兴的根本保障。”在村党群服务中心,驻村书记向实践团介绍了凉风村党组织建设情况,“我们村党委有33名党员、3个党支部,其中35岁以下党员7名,党员致富带头人6名,形成了老中青结合的梯队结构。”

实践团了解到,凉风村创新实施乡村治理积分制,内容涵盖乡风文明、人居环境、产业发展、创业致富。村民赚取积分后,可在“爱心公益积分超市”兑换物品,有效激发了乡村治理的积极性。

“我们还成立了餐饮服务业、渔业、果蔬三个专业合作社,以及精扶劳务公司,让村民共享集体经济发展红利。”村委会副主任补充道。

青春实践:记录与代言

活动期间,实践团充分发挥专业优势,深入果园、鱼塘、农庄,用镜头记录凉风村的美丽蝶变,拍摄公益宣传片。中外学子们更化身“乡村代言人”,在抖音、微博等平台为凉风村的优质农产品“打call”。

“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个村庄的巨大变化,更是中国乡村振兴战略实实在在的成果。”留学生康慨有感而发,“凉风村的做法,对我们这些来自发展中国家的学生而言,是非常值得学习的宝贵经验。”

实践团与社区儿童交流合影。刘入溢摄

实践团与社区儿童交流合影。刘入溢摄

夜色中,生态鱼池波光粼粼。中外学子围坐亭内,分享着这些天的见闻与思考。这场跨越山海的相聚,成为不同文明交流互鉴的生动注脚。(晏红霞)

人民网:http://cq.people.com.cn/n2/2025/0808/c365416-41316676.html


探寻乡村振兴生动实践 高校“三下乡”实践团和留学生走进万盛凉风村

“中国的城市充满魅力,乡村充满活力。”近日,来自贝宁、摩洛哥等国家的重庆交通大学留学生和该校学生会工作人员组成的“三下乡”社会实践团,来到万盛经开区关坝镇凉风村,用青春足迹探寻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解锁和美乡村的“蝶变密码”。活动中,留学生康慨如是说道。

一走进凉风村,来自贝宁的留学生开文举着手机,漫步在凉风村宽阔的柏油路上,不时驻足拍摄。道路两旁太阳能路灯整齐排列,白墙灰瓦的农家院落里鲜花盛开如霞,眼前的景象令他感叹。

在“鱼菜共生”生态农业基地,工作人员向实践团成员们展示了循环农业模式。鱼类排泄物为蔬菜提供养分,蔬菜根系净化水质。来自摩洛哥、主修汉语国际教育的留学生温云朵发出阵阵惊叹。

“10年前,我们村的青壮年基本都外出打工,只剩下‘老弱妇幼’。现在不一样了,很多人选择回乡创业。”村支书告诉实践团成员,大自然农庄老板黄世刚便是其中之一。这位曾在外打拼多年的创业者在2022年回村建农家乐,他说,“家乡发展潜力大,现在收入可观,还能带动乡亲就业。”

关坝镇暑期课堂上,一场国际文化交流课热闹非凡。贝宁留学生林夕与中国学子一道,与30多名当地儿童一起开展交流活动,“音乐和笑容不需要翻译。”来自贝宁的留学生林夕告诉记者,当各国经典歌曲响起时,孩子们时而低吟,时而高歌,笑着歌唱的样子让她非常感动。

此外,实践团还充分发挥各自所学专业优势,用镜头记录凉风村的美丽蝶变。他们用真诚的语言和朴实的笑容为凉风村的优质农产品代言,通过抖音、微博等新媒体平台展示他们的所见所闻所感。

“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个村庄的巨大变化,更是中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取得的实实在在的成果。”留学生康慨有感而发。

重庆交通大学实践团指导老师揭财明认为,此次实践活动是青春力量与乡村振兴的深度对话。

重庆日报:https://wap.cqrb.cn/xcq/NewsDetail?classId=1551&newsId=2377487&staticUrl=https%3A%2F%2Ft.cqrb.cn%2F0M2u0&RandomTime=1754635020667


重庆交通大学:解锁凉风村“蝶变密码”

“这里真的曾经是贫困村吗?”来自贝宁的留学生开文举着手机,漫步在凉风村宽阔的柏油路上,不时驻足拍摄。道路两旁太阳能路灯整齐排列,白墙灰瓦的农家院落里鲜花盛开如霞,眼前的景象与他对中国偏远乡村的想象形成了强烈反差。

近日,重庆市万盛经开区关坝镇凉风村迎来了一群特殊的“客人”——来自贝宁、摩洛哥、刚果金等国的重庆交通大学留学生和该校学生会工作人员组成的“三下乡”社会实践团。他们深入这个昔日的国家级贫困村,用青春足迹探寻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解锁和美乡村的“蝶变密码”,见证中国式现代化的蓬勃生机。

留学生聆听凉风村绿色产业介绍 杨宸 供图

产业振兴:从“黑色经济”到“绿色发展”

在驻村工作队的讲解下,一组对比鲜明的照片让同学们震撼不已。2013年的凉风村:坍塌的土坯房、泥泞的村道、荒废的矿坑,贫困发生率高达13.7%。而如今,这个昔日的“煤村”已华丽转身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

在“鱼菜共生”生态农业基地,来自摩洛哥、主修汉语国际教育的留学生温云朵惊叹于这种循环农业模式:鱼类排泄物为蔬菜提供养分,蔬菜根系净化水质,这是东方“共生”智慧的现代诠释!

在李子园里,沉甸甸的果实让学子们直观感受产业成果。农场主罗大姐热情招呼大家品尝新摘的李子:以前门前是泥泞路,客人稀少;现在设施完善了,游客络绎不绝!

人才振兴:从“孔雀东南飞”到“燕归故里巢”

“十年前,我们村的青壮年基本都外出打工,只剩‘老弱妇幼’留守。”村书记告诉实践团,“现在不一样了,很多人主动回乡创业。”

在大自然农庄,老板黄世刚正忙着招呼客人。这位曾在外打拼多年的返乡创业者,于2022年在村里建起了这座农家乐。"看到家乡的发展潜力,我果断回来了。现在农家乐收入相当可观,还解决了村里及周边老百姓的就业。"

“人才回流不仅带来了资金和技术,更重要的是带来了新理念、新思维,这是乡村振兴巨大的财富",实践团同学们谈到。

实践团留学生志愿者用外语与儿童对话 郑佳欣 供图

文化振兴:深耕文脉助力乡韵新生

在关坝镇暑期课堂教室,一场别开生面的国际文化交流课堂正在进行。“你好!”中法英等多国语言的问候声此起彼伏,来自贝宁、主修国际中文教育的留学生林夕正与中国学子一起,为当地30多名儿童开展文化交流活动。

“音乐和笑容不需要翻译。”林夕用流利的中文说道。当各国经典歌曲在课堂回荡,孩子们用稚嫩的声音跟唱时,文化的边界在这一刻消融了。

实践团还了解到,凉风村深厚的文化底蕴为乡村振兴注入了独特的精神内核。“我们关坝镇是唐代溱州故地,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村书记介绍道,村里建设了数十座亭台廊阁,将人文元素巧妙融入景观建设中。“从2018年开始,凉风村连续举办农民丰收节、苗家文化展示等活动,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生机。”村书记补充道。

生态振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山上绿屏、半山绿果、山下绿水”——这是凉风村生态振兴的真实写照。实践团沿着溱溪河骑行绿道深度体验,见证了一个资源枯竭型村庄的绿色重生。

"2014年前,村里没有污水处理设施,生活污水直接倒在房前屋后。"村民犹大姐介绍,"现在我们有很多座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现在的污水全部都得到收集和处理,村里的溱溪河变得更清澈了。"

来自贝宁的风景园林专业留学生向南赞叹:“科学规划,既保护生态,又创造景观价值,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

组织振兴:乡村振兴的坚强保障

“党建引领是我们振兴的根本保障。”在村党群服务中心,驻村书记胡金权向实践团介绍了凉风村党组织建设情况,“我们村党委有33名党员,3个党支部,其中35岁以下党员7名,党员致富带头人6名,形成了老中青结合的梯队结构。”

实践团了解到,凉风村创新实施乡村治理积分制,内容涵盖乡风文明、人居环境、产业发展、创业致富等方面。村民赚取积分后,可在“爱心公益积分超市”兑换物品,有效激发了乡村治理的积极性。

“我们还成立了餐饮服务业、渔业、果蔬三个专业合作社,以及精扶劳务公司,让村民共享集体经济发展红利。”村委会副主任补充道。

让青春在乡村一线绽放绚丽光芒

实践团充分发挥各自所学专业优势,深入果园、鱼塘等地拍摄公益宣传片,用镜头记录凉风村的美丽蝶变。重庆交大中外学子用真诚的语言和朴实的笑容为凉风村的优质农产品代言,通过抖音、微博等新媒体平台扩大宣传效果。

“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个村庄的巨大变化,更是中国乡村振兴战略实实在在的成果。”留学生康慨有感而发,“凉风村的做法,对我们这些来自发展中国家的学生而言,是非常值得学习的宝贵经验。”

夜色渐深,梦乡渔村的生态鱼池在月光下泛着波光。中外学子们围坐在池塘边的亭子里,互相交流这一天的体会和感受。这场跨越山海的相聚,见证了不同文明的美美与共。正如实践团指导老师揭财明所说:“凉风村的实践,是中国乡村振兴的生动缩影。它所蕴含的发展智慧,为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有力例证和生动注脚。”(通讯员 齐姝媛 唐滋岭 白伊仝)

重庆交大中外学子与社区儿童交流合影 刘入溢 供图

中青校园:https://app.cycnet.com.cn/n?timestamp=1754367875&signature=mj2rA6ekX4bxLqpENKYvyXOVafql56RZQGwaygBJROV390Wnd5&device_type=iphone&app_version=1.0.0

8月1日,重庆交通大学三下乡实践团走进关坝镇凉风村,来自贝宁、摩洛哥、刚果金等国家的5名留学生和3名中国学子实地走访,感受昔日国家级贫困村的华丽蜕变。记者 万雨婷 通讯员 霍雨佳 摄

万盛网:http://wsb.cqwsnews.net/h5/html5/2025-08/08/content_90470_18781706.htm?curr=

分享:

编辑:刘玉峰

审核人:徐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