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乡村振兴的广阔天地里,青春创意正成为点亮文旅新篇的星火。重庆交通大学建筑类学生奔赴梁平区铁门乡开展“三下乡”实践,以一组手绘乡村旅游地图,实现青春创意与乡土肌理的奇妙碰撞,为铁门乡文旅发展注入全新活力。
三下乡赋能:青春笔触解码乡村密码
当“三下乡”的青春脚步踏入铁门乡,重庆交大建筑学子开启了一场“解码乡村”的创意实践。他们穿梭于黑潭峡谷的溪流间、樱花园的花树下,丈量长塘村的梯田肌理,记录新龙村的产业脉络,用建筑学科的专业视角,融合艺术创作的灵动笔触,将铁门乡的山水风光、特色物产、人文故事一一铺陈在手绘地图之上。
产品地图里,脆李、刺梨等农特产以写实插画标注产地,串联起“田间到舌尖”的产业链;导览地图中,大白水景区的瀑布、乐满天水上乐园的童趣,化作可触摸的文旅符号;长塘村、新龙村的村落地图,更是将“四季花果”“山水休闲”的乡村底色,绘成游客可循的打卡指南。这份耗时数月、深入乡土的创作,既是“三下乡”实践的成果,更是青春力量解读乡村的生动注脚。
创意碰撞:让乡村美景“活”在纸上
青春创意与乡村肌理的碰撞,催生出独特的视觉语言。学生们摒弃传统地图的冰冷线条,以国画工笔技法勾勒青山绿水,用卡通插画呈现农特产品,让铁门乡的每一处风景、每一种物产都有了“故事感”:黑潭峡谷的幽僻,在手绘中化作层叠的水墨山峦与飞溅的瀑布;樱花园的烂漫,以粉色花簇和飘落花瓣“开”在地图上;就连高山大米的金黄稻浪、老鹰茶的翠绿枝叶,都通过细腻笔触,成为吸引游客探寻的“乡村彩蛋”。
这种碰撞,更体现在“实用创意”的落地——地图不仅是艺术画,更是导览工具。学生们设计“山水探险线”“花果采摘线”“产业体验线”,扫码即可获取电子导览,解决乡村旅游“信息零散”难题;地图边角嵌入“专家大院助农”“农耕记里的乡愁”等故事,让游客在游览中读懂乡村振兴的青春助力。
青春接力:从地图到乡村振兴新局
随着手绘地图在铁门乡游客中心、村委及线上平台发布,青春创意正转化为文旅动能:洪梅山庄因地图标注迎来客源增长,脆李、高山大米借“产地可视化”拓宽销路,大白水景区成周边游热门打卡点……这组饱含“三下乡”温度的地图,不仅是外界认识铁门乡的新窗口,更让村民看到青春力量赋能乡村的可能。
重庆交大建筑学子用“三下乡”实践证明:青春创意与乡村碰撞,能擦出文旅振兴的火花。当手绘地图成为连接城市游客与乡村美景的纽带,这场“三下乡”的创意服务,正在梁平铁门乡书写校地协同、青春助农的崭新篇章——未来,或许会有更多青春力量循着这样的“创意地图”,奔赴乡村振兴的广阔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