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的科学城校区,春风裹挟着创新之思拂过菁菁校园。为大力弘扬以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为核心的科学家精神,引导广大研究生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走在前列,做重大科研成果的创造者、建设科技强国的奉献者、崇高思想品德的践行者、良好社会风尚的引领者,4月25日下午,由重庆交通大学研究生会主办的一场关于“青春与科学”的对话在此展开——重庆交通大学科学家精神大家谈宣讲会上,重庆交通大学原副校长、力学治沙与生态碳汇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易志坚教授,用一捧黄沙、十七载坚守,向220余名研究生诠释了何为“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大屏幕中,乌兰布和沙漠的今昔对比视频引发惊叹:十年前飞沙蔽日的沙海,如今竟翻滚着金黄的硕果。当镜头定格在沙漠试验田的西瓜藤蔓时,全场响起热烈掌声。“这不是魔法,而是力学约束创造的生态奇迹。”易志坚教授以“沙粒力学特性”研究为切入点娓娓道来,从见证奇迹-当力学遇见沙漠、敢于跨界-大地在召唤、十七年磨一剑-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更多惊喜-深扎根基万木葱、研究真问题-让科学原理和事实说话、未来可期-为沙漠化治理提供中国方案等方面深入浅出地讲述“沙漠土壤化”技术的科学原理、科研成果以及科创育人的故事。“沙粒在特定约束条件下形成稳定的‘万向结合作用力’是我们的重要发现,这也是‘沙变土’的力学基础。”易教授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揭开了这项“黑科技”的神秘面纱。
“原创性科研成果遇到质疑和争议是常有的事,但我们要始终坚持让科学原理和事实说话,通过严谨的实验和测试来验证理论的科学性,用实际成果回应争议。”易志坚教授以自身经历和科研故事,勉励青年学子要“敢于跨界、敢闯无人区,让科学原理和事实说话”,同学们则以热烈掌声予以回应。
“科研人的浪漫,是把公式变成绿洲”“点沙成土,中国智慧”……同学们将感悟与敬意写在“树叶”便利贴上并粘在现场“科研之树”KT板,表达对科学家精神的尊崇和对科学家的钦佩,成为活动现场一道温馨且充满力量的风景。易志坚教授的治沙之路,是科学家精神的生动体现,他以力学为起点,跨界创新,用十七年的坚守将“沙漠变绿洲”这一梦想变为现实。他的故事启示我们青年大学生:科研没有捷径,唯有热爱与坚持,才能铸就真正的突破。
据了解,2024年下半年以来,在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德育委员会的指导下,由四川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东北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湖南大学、兰州大学等七所高校研究生会发起,联合全国百所高校研究生会共同主办“科学家精神大家谈”全国研究生网络接力弘扬科学家精神主题展示活动,重庆交通大学研究会积极响应,通过微信公众号以“科学家精神大家谈(九十四)| 十七载沙海织绿网,一生志坚写担当”为题讲述“全国最美科技工作者”称号获得者易志坚教授的科创育人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