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进全民健身、体育强国建设等重要论述,不断提升全校师生身体素质,着力营造健康向上、充满活力的校园文化氛围,重庆交通大学将在2024年4月25日-26日在南岸校区、科学城校区分别举行2024年春季田径健身运动会。为全面回顾学校体育运动发展历程,弘扬交大敢于拼搏、团结向上的铺路石精神,体育部主任隆承宏联系档案馆拜访了重庆体育名宿、退休体育教师周启明先生,和他一起重温交大体育73年风雨兼程的奋斗之路。
(档案馆访谈资料,右二为周启明老师)
(档案馆藏周启明捐赠第二排右一为其父周万举)
周启明与父亲周万举,母亲彭高典两代人先后执教于交大,三人共同见证了重庆交大50年代建校至今的体育运动发展历史。
(档案馆藏周启明捐赠第二排右一为其父周万举,左一为其母彭高典)
籍贯四川温江的周万举毕业于苏州成烈体专,不仅获得了从事体育教育的扎实基本功,更培养起了敢于探索,无愧于行的良好品格。毕业以后他曾担任乐山技师学校体育老师。1953年重庆交通专业学校成立初始,最早的体育老师之一的冉从福意外离世,体育老师捉襟见肘,周万举夫妻档拖着简陋的行李,举家来到重庆南岸七公里,践行体育报国的理想。家中排行老三的周启明时年七岁,在南岸七公里二塘小学启蒙读小学。
(档案馆藏周启明教练捐赠1956年田径运动会留影右一为其父周万举)
周启明老师向采访组展示了多张交大早期体育运动会的珍贵照片,这些照片记录了师生们英姿勃发的身影。根据周老师介绍,1958年学校设立有男子棒球队和女子垒球队,一时引领重庆体育风尚;60年代学校条件艰苦,老师们因地制宜,结合学校道路桥梁专业的实习实践,开设有登山课,学生们克服困难登上龙脊山,凭登山速度取得科目分数;学校结合水港专业学习需要,坚持开展游泳课,为“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疏浚航船搏击江河”打下身体素质的基础。1972年,周万举夫妇均到龄退休,周启明再次补位体育老师匮乏之急需,接棒交大运动,经历了学校辗转沙坪坝黄沙溪和南坪几地办学的艰难与新世纪以来的发展壮大。根据周启明老师讲述,学校建校以来始终注重体育课程与学生专业学习的结合,为了拓展学生的全面能力,体育部甚至曾经开设有自行车课程,学生们外出勘探能熟练骑行自行车,对日后的实习工作都大有助益,课程设置在重庆高校特色鲜明,真正做到了“体育运动助我成长成才”。在交大历史上,体育老师也曾兼任多个院系的班主任,带领学生参与野外测绘实习,师生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在沟壑纵横的荒草野地上先后修建了400米田径场、室外篮球场、排球场、游泳池等体育设施,今日校园里洒有体育教职员工的心血和汗水。
(档案馆藏学校80年代运动会观众照片)
一张张珍贵的照片,一张张奋发向上的笑脸,在和周启明老师访谈的一下午,我们感念前辈们创业兴校的种种艰辛,一路走来,交大体育部已经由最初的三名教师发展到目前专任教师33人,其中具有正高职称1人,副高职称13人,讲师15人,助教3人。博士1人(博士在读3人)。教师中具备国家级裁判员3人次,国家一级裁判员24人次,国家二级裁判员46人次。学校在加强对学生体育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训练的同时积极组织开展体育比赛,指派高水平专业教师进行培养指导,近年来除了足球篮球等传统优势项目,学校在健美操,武术等竞技比赛中也屡创佳绩。
体育不仅关乎身体健康,更教会人们“如何在规则的约束下去赢,如何体面并且有尊严地输”,这关乎我们如何看待竞争,如何以拼搏的积极心态去面对困难、克服障碍。周启明老师向同学们送上了“学习好、身体好、工作好”的真诚祝福。
忆往昔沧桑岁月,展未来壮志满怀。在半个多世纪的岁月里,一代代交大体育人传承弘扬“两路”精神,顽强拼搏,不断发挥高校体育教育的多功能性,对学生施以理论、实践、观念、意识和能力等诸方面的培养,成为人才培养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