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为增加生态力学创新实验班同学对于重庆交通大学力学治沙团队原创的“沙漠土壤化”生态恢复技术的近距离接触和了解,推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协同育人,强化科研和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该班30名同学分成两批,先后于2023年8月16日—8月22日及8月26日—9月1日前往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布和沙漠土壤化基地开展深度研学实践活动。活动筹备和开展期间,学校相关部门和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生态力学未来技术学院始终高度重视、精心组织,计划安排了丰富充实的实践环节,各位学生收获满满。
本次研学活动由学校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彭小娟老师、土木工程学院力学系魏旭老师和茹雁云老师带队,沙漠生态研究院李亚老师、沙漠土壤化研究团队周李磊老师、方勇老师、赵瑞一老师和广西岩溶所李建鸿老师指导学生开展科研实验活动。
出发去沙漠绿野采样
烈日黄沙映红旗
思政引领
研学期间,重庆交通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华中农业大学、河北大学、重庆师范大学、南宁师范大学、包头师范学院等7所高校“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在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乌兰布和沙漠土壤化试验示范基地挂牌成立。
“在乌兰布和沙漠土壤化生态恢复试验示范基地建设‘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推进科学家精神进校园,可谓正当其地、正当其时!”重庆交通大学党委书记宫辉在致辞时强调,“大思政课”就是要建设“大课堂”,搭建“大平台”,推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重庆交通大学易志坚教授团队用实际行动在实践育人、实践教学方面开展了诸多有益探索,提供了丰富的精神和实践资源。
正在研学实践中的同学们参与了此次挂牌仪式,研学期间与学校科研团队的深入接触,让同学们真切地感受到团队不惧酷暑、扎根沙漠一心为我国乃至全球荒漠化治理而勇毅前行、甘于付出的实干精神与奉献精神,以保护生态环境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心有大我、勇攀高峰的家国情怀与科学家精神,敢教日月换新天、把荒漠沙海变绿洲良田的奋斗精神和梦想家精神,更能感受到易志坚教授和团队老师们启智润心、求是创新、乐教爱生的教育家精神。
春风化雨育桃李,润物无声洒春晖。团队的宝贵精神品质,更加激起了大家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的信心和决心。
7所高校“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揭牌仪式
学校党委宫辉书记、郑旭煦副书记来到同学们中间
学术讲座
华大集团董事长、科学家汪建先生和力学治沙第一人——易志坚教授为同学们开展了学术讲座,分享了关于生命起源、生物进化、科学精神、力学治沙原理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和感悟,让同学们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对所学专业的过去和未来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华大集团董事长、科学家汪建先生分享生命科学前沿进展
重庆交通大学易志坚教授讲授跨界创新的心路历程
科学实验
周李磊、方勇、赵瑞一和李建鸿四位老师分别带领同学们开展了荒漠耐旱植被恢复区生物多样性调查、土壤紧实度测量、植物长势测量、生物量调查、土壤有机碳测量/同位素测量、水文墒情仪安装检测等科学实验活动。几天现场实操学习下来,同学们很快就熟悉了环刀法采土样、土壤紧实度测量、植物生物量观测、和微生物样本采集保存等实验操作方法,个个都成了基地实验小能手。
各位指导老师严谨的科学态度、追求卓越的科研精神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指导老师的榜样力量感召下,同学们没有娇气、争先恐后,烈日下流汗吃苦不吭声,轻伤擦挂不下火线,让指导老师们看到了零零后应有的担当。
荒漠耐旱植被恢复区集合出发
荒漠耐旱植被根系沙土取样
现场观测实验,双手留下痕印
劳动归来浴晚霞
劳动实践
活动期间,正值葵花开放期,基地里成千上万只蜜蜂嗡嗡作响,正在辛勤的为葵花授粉。同学们经过短暂学习培训,也加入了蜜蜂传播花粉的劳动大军,为葵花地秋天的丰收助一臂之力。“新同学们吃的瓜子可能是我们授的粉”,同学们一边授粉一边开玩笑。大家并没有抱怨在骄阳高温下劳动的辛苦,反而干劲十足,一个下午就完成了90亩葵花的授粉工作。
骄阳底下授粉忙
研学收获
在研学活动结束后的分享交流与总结中,同学们纷纷道出了实践期间的收获。“我深深的感受到了技术的力量、创新的力量,也许这才是我们‘人定胜天’的底气吧!”实验班李名扬同学分享了他的感悟。“我的感悟是,做实验一定要认真、仔细”因为一个细节没注意,而导致重新采样的陈南西同学有感而发。
研学分享交流与总结
青年是希望,是未来。内蒙乌兰布和沙漠之旅,这群十几、二十岁的青年身影,在沙漠中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他们沐朝阳、浴晚霞,下沙地、趟荆棘,穿行在热烈灿烂的葵花地,这群曾经家中娇养长大的读书郎,此刻倏然脱却了娇气,挖土,授粉,取样,说干就干,干就干好。当问到他们的感受时,同学们的回答都是“很值得”。一次真实的体验胜过千万次纸上谈兵,“纸上谈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此次研学实践活动让同学们切身体会了知行合一、笃行致远的深刻道理,立志要在干中学、在学中干,不断提升自身素质能力,努力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