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交大

当前位置: 新闻首页 >> 人文交大

字体: 【小】 【中】 【大】  打印:

【躬耕教坛 强国有我】温泉:勤勉耕耘教育,无私奉献育人

日期:2023年09月08日 09:56 作者:教师工作部 建规学院 来源:教师工作部 校工会 点击率:

编者按:有这样一种职业,简单而崇高;有这样一个称谓,朴实而伟大......

人生道路上,教师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他们是学生知识体系构建的引导者,更是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带领莘莘学子通往精神世界的引路人;他们无时无刻孕育着祖国的花朵,无处不在挥洒着育人的汗水。

在第39个教师节之际,学校在校园网主页推出“躬耕教坛 强国有我”系列报道,充分展示我校优秀教师在教书育人、科研育人、管理育人、实践育人上取得的系列成效,呈现他们在践行初心使命中做好老师、成大先生,勇于为年轻一代心怀“国之大者”而努力培根铸魂的奋斗故事。

希望学校广大教师以他们为榜样,把个人理想、家国情怀融入教书育人实践中、融入学校发展建设中,让尊师重教成为重庆交大的最美风尚。

他不忘初心,润教无声,始终保持着敏锐的思维和耐心的态度,充分尊重和关注学生的特点和发展路线,注重启发学生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感性认识和理性思考的能力。他心系学院国际化教育,用自己努力的追求,诠释了“做一名好老师”的全部内涵。

——题记

温泉,重庆大学历史理论博士,德累斯顿工业大学联合培养博士。重庆交通大学“西南乡村振兴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比利时鲁汶大学客座教授,重庆市建委“设计下乡”专家库成员。主要研究方向为乡土建筑、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并结合教学和科研进行了较系统的复合研究。主讲本科生课程《中国建筑史》,硕士研究生课程《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巴渝传统建筑风貌研究》,并从事巴渝地区传统城镇保护规划、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设计项目二十余项,主持相关的省级科研基金12项。多次为乡镇干部、建委规划局进行关于传统村落保护与活化进行教学培训。作为重庆交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国际交流主要负责人,负责并组织了多次与英、美、比利时等国家关于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的调研、联合教学与论坛活动。

启智润心,以家国情怀沁润学生心灵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温老师在教学中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将专业知识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他长期教授《中国建筑史》、《历史遗产保护》等课程。中国建筑史是建筑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他在课上通过一个个鲜活的知识将建筑的发展演变过程、历史上各时期各地域的建筑特点,和影响建筑发展演变的种种因素介绍给学生。除此之外,他还循循善诱将建筑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之间的密切关系,建筑发展演变的规律,建筑的本质与形式的关系传授给学生,让他们能够通过自己的思辨去认识和评析建筑,从而逐渐树立起健康的历史观和独立的建筑价值观。他在建筑史教学的过程中,以饱满的热情培养学生了解自己文化的态度和自信心。例如在城建史教学中,他将一座座历史城市和相关建筑人物联系起来,进行深入剖析与综合发掘,追溯到当时的历史背景中去探索城市思想、城建方法及所造就的城市形象,激发学生的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在近代建筑历史部分的教学中,通过对圆明园、卢沟桥等记载屈辱历史的建筑的讲解同时,通过影音、图像等手段帮助学生回顾其背后所发生的历史故事,激发学生爱国热情和奋斗意识。

面对当今国家“一带一路”政策下,温老师创造性地在教学中适当加入中外建筑文化交流、互相借鉴吸收的内容,以培养学生的使命感和自人心。如中国古代建筑在外来文化影响下发生的变化,中国古代建筑对日本和朝鲜建筑的影响以及在东亚建筑圈中的地位,使学生了解到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建筑,在体系内部有独立发展演变的单向延续性,同时又有与外域建筑体系相互影响交流的多向传播性。当经济全球化已经将时代推进到跨文化的对话阶段,当人类共同面对着生态、环境、文化等多种危机之时,当中国建筑业和建筑创作界不仅在国内面临着和外国同行的竞争且已经不断介入西方的建设项目之时,走向世界的中国建筑师,需要一种具有传统中国建筑精神的整体性探索思路。在老师的言传身教之下,学生的思维和眼界得到了拓宽,在2020年“一带一路”建筑类大学国际联盟建筑竞赛中,他指导的“浮屋阅栈——承载历史与时空的滨水未来图书馆”获得建筑设计方向唯一的一等奖。

“优秀的历史建筑渗透出传统文化的优良基因,包括刚健有为;和与中;崇德利用;天人协调……都是在今天应该得到继承和发扬的”。他在教授的一系列课程中,坚持将传统建筑背后折射的文化精神教授给学生。在建筑历史中他加强了匠作营造方面的知识,如在山水园林营造中所体现出来的物我一体的自然观、合院建筑反映的社会文化心理结构、营造中对环境的分析和利用等等,以培养学生的实践理性精神与建筑审美意识。通过这些知识的传授和教育引导,使学生们面对中国社会的急剧转型引发中国建筑文化的危机,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先导,思考中国传统的建筑文化是否能够适应今日要担当的城市与建筑发展,如何将中国的传统文化融入当代的建筑文化中。在对传统聚落的知识传授中,他通过传统聚落重视生态环境和精神环境的营建理念的讲授,启发学生以当代视角看来实质上是一种整体的生态环境观,值得人们取其合理的成分,与现代生活需求部分结合起来,创造和谐的人居环境。在历史建筑测绘实践课上,他联合当地的环境保护组织开展“记录故土,保护家园”环保活动。,对古桥和古建筑进行测绘,记录,并和环境保护志愿者协会在古镇清理垃圾,把历史遗产和生态环境的保护观念从课堂到课外,从学习到生活。

他所在的教学团队一直按照这样的思想去教授,也取得了累累硕果。他本人曾获得校级课程思政教学比赛一等奖,完成重庆交通大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课题一项,参与建设的《栖居漫谈》课程入选首批国家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团队;参与《栖居漫谈一一人居环境概论》混合教学创新与实践获2022年度重庆市高校一流本科课程示范案例;《耕筑巴渝工作坊》获重庆市高校一流本科课程示范案例。

躬身乡野 用实践的汗水浇灌成功之花

在温老师的科研实践中,他一直有着这样的目标,就是他和学生们一同成为“怀抱梦想又脚踏实地,敢想敢为又善作善成,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在博士学习期间,温老师曾对西南彝族的传统聚落和建筑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面对这个中华民族最古老的民族之一,也是西南地区人口最多、分布区域最广泛的少数民族,彝族聚落与建筑文化与西南多民族文化的交互渗透,形成民族特色浓厚、地域特色丰富的建筑体系。而这些珍贵的建筑形式由于得不到重视和保护正以惊人的速度消失。在日后进行国家社科基金的研究中,他带领研究生深入的大西南偏僻的民族聚落中进行田野调查;获得少数民族建筑营造技艺的第一手资料。“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是他经常教导学生奉行的格言。温老师深知“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就必须有一桶水”“名师才能出高徒”的道理,一个优秀的教师必须有扎实的学识。他潜心研究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最佳结合点,实现实践教学的最佳效果。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他亲自示范,将理论、技巧、经验融为一体,使学生理解深、掌握牢、效率高。当学生在工程项目中遇到难题时,他总是耐心地帮助学生从理论的高度解疑释难,使其既学会用理论指导实践,又掌握用实践检验理论是否正确的科学方法,从而大大的激发了学生学习理论的积极性和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提高技术的科学性。

温老师在长期的实习教学工作中,总结出了“传统建筑保护与创作六法”“望、闻、问、切田野调查四步骤”等教学方法,大大激发了学生们科学研究的热情。至今为止他已经指导了12名硕士研究生,虽然平时教学科研和学院事务繁忙,但他总是想办法挤出时间亲自带着学生亲自进行田野考察。他结合课程成立了酉阳传统村落保护工作坊,5年时间不间断带领学生前往渝东南的酉阳、黔江地区进行现场调研、设计交底。教学研究成果直接转化为酉阳山羊村保护与发展建设项目,建成投入使用后改变了这个村庄单一农业生产模式,吸引外来访客参观学习,复兴公共生活,迅速摆脱了贫困状态,人均收入将近翻倍,成为重庆乡村振兴示范点。他的研究生也依托此项研究发表了核心期刊论文,在国内重要会议上进行宣讲并获得优秀论文荣誉。他指导的学生在实践中培养了创新能力和综合职业素养,在第八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获重庆赛区银奖一项,市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6项,市、校级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13项。

守正创新以辛勤实干促进国际交流

温老师在教书育人中非常注重人文交流的育人功能。并以培养学生国际视野、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培养具有全球视野的高层次国际化人才作为目标而努力。他坚持守正创新,响应学校号召积极协助申报中外合作办学、产教协同育人等项目,将优质教育资源和中外行业企业先进的技术、资源、课程引入学院,构建“专业/技术技能+人文”的人才培养模式;他针对性地打造丰富多彩、特色鲜明、具有吸引力的人文交流品牌活动,帮助学生拓宽国际视野,提升人文素养与国际胜任力。

建筑是在文化交流和文明互鉴中发展的人类共同的创造结晶,国际化是建筑教育的内在需求和必然过程。温老师在建筑教育中积极拓展国际合作,在国际化办学模式探索、国际联合教学等多个方面取得丰富成果。作为重庆交通大学全英文教学学术共同体负责人,他通过研讨和工作坊等方式促进各学院全英文教学课程建设,带领本学院教师团队建立了双语课程——全英文课程——全英文专业的全英文教学体系;先后组织举办了“中外交流月”、“一带一路”国际联合教学班、“中比、中英”建筑联合设计等活动,协助研究生成功申请Erasmus欧洲青年交流奖学金6人次,促进了学院的国际教学交流。

他用“眼高手低”来比喻自己常年负责的“传统村落保护国际联合工作坊”:“眼高”是以国际的视野来看待传统东西,吸取国外已经在聚落方面做出的优秀经验;“手低”是要扎根于乡土聚落里,和当地居民进行访谈和生活,才能得到更直观的资料。他在近五年先后同比利时鲁汶大学、英国哈德斯菲尔德大学、波兰波兹南理工大学建立广泛的联合教学,不仅带领中外学生对本土文化进行深入理解和参与体验,同时寻找机会拓宽国际化的视野。

“以学生为中心从来不是一句口号”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在带领学生参加比利时布鲁塞尔的“三洲四校”国际联合工作坊期间,他事无巨细地为学生张罗出国签证、酒店订房、调研线路规划等,并用自己的科研经费资助了几位家庭条件困难的学生;在疫情期间,他带领教学团队坚持国际联合毕业设计,将线下转为线上,通过在线教学方法培训、教学示范,课堂报告、多样化互动、实时学习监控等方式,保障了教学“不掉线”,将上好课作为最大的防疫贡献。”在2022年冬天,疫情防控形势严峻复杂,防控工作处在关键时期。他响应学校号召,毅然决然离开本身也处于封控的家,投入到学校抗疫的志愿者活动中。白天,他积极参与核酸检测、数据采集、宣传报道、物资保障、门岗值守等防疫工作。为了能让校外的学生领回没来得及从教室拿回去的电脑、考研用书,他完成学院交给的抗疫工作外,稍作歇息便点对点的对接需求迫切的学生,从专业教室找到相应的学习物品,再一趟趟转运和寄送给学生。细致入微的关切,让学生群里都亲切地称呼他为“温妈妈”。

“能选择温老师做老师是我最大的幸运”是学生对温老师说得最多的一句话。8年初心不改,对教育一往情深,对学生一往情深。立足课堂,不断锤炼;注重反思,不断探索。凭着对教育事业的一腔赤诚,用平凡朴实的行动与崇高的爱意,谱写出了动人的园丁曲!

分享:

编辑:刘玉峰

审核人:徐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