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交大

当前位置: 新闻首页 >> 人文交大

字体: 【小】 【中】 【大】  打印:

【师德师风大家谈系列】从一位重庆名师说开去——“知行合一”与师德师风

日期:2021年12月24日 11:10 作者:旅游与传媒学院 卢虹贝 来源:教师工作部 点击率:

我在重庆武隆纳凉时,朋友告诉我,在武隆的凤来乡,有一座刘秋佩故居。朋友问我是否想去参观。

“他可是重庆的名师啊!”听友人这么一说,我的好奇心当即被勾起,于是前往探访了那座故居。历经了数百年风雨的古老建筑,如今只剩下中堂和石坝,并不起眼。周围荒草丛生、农田成片,一看就不是那种热闹的旅游景点,来这里的游客显然不多。但在残存的遗址上,仰望高高的木结构悬山式房顶,仍能依稀想见当年这座大宅的气象,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那么,刘秋佩到底是谁?

从故居归来,在查阅资料后,我才知晓了这位“重庆名师”的生平事迹——

他是明代的重庆武隆人,从小就是学霸,28岁时考中进士。这是什么概念呢?这水平大概可以比拟现在每年重庆一文一理的两名高考状元。

因伤病复发,在45岁时他就辞官了。辞官后,他回到家乡重庆武隆,在那里兴建了一所民办学校“白云书院”。这是武隆历史上第一所有记载的书院。

为什么要办学?不是为了赚钱。当时的官办学校收费高,很多平民家的孩子没钱上学,于是刘秋佩把贫寒学子的学费减半,让一些原本没条件读书的孩子也能靠知识改变命运。

在古代历史上,重庆并非经济发达、文教昌盛的地区,这里的学子很难赢在起跑线上,甚至面临种种劣势。而刘秋佩以一己之力,为家乡的教育事业做出贡献。

刘秋佩是白云书院的校长,也是老师。他亲自招收学生,讲授经典,督查学生们的学业。一时间,当地学风大盛。据说书院最鼎盛时,有学童两百余,每日书声琅琅。后来从白云书院中走出了大批人才,考中举人以上的有十六人。

在历史上,刘秋佩并未留下有名的政绩或著作,但他作为教师,发展了家乡教育事业,为重庆延绵文脉、滋兰树蕙,这是值得后人铭记的,也是最令我触动的。

如今,当年的白云书院早已湮没在历史的浩荡长河之中,仅剩一片荒凉石台。但我不禁遥想,五百多年以前,曾有一位刘先生在这里讲授心学,讲授“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是心学的核心观点之一。这个词看似简单,很多人听说过,却未必真正知其所以然。要理解“知行合一”对于当时读书人的巨大冲击力,首先得了解历史背景——

前文已述,明代对知识界实行专制统治。程朱理学一统天下,被人们奉为金科玉律,不容置疑。假设你是当时的读书人,那么从小你就得学习背诵四书五经,把儒家的道德理论和严格的礼教规范烂熟于心。你写文章也必须熟练运用这一套理论,写得越好,才越有机会金榜题名、飞黄腾达。

所以,没有哪个读书人不熟悉儒家那套道德理论。但事实上,有几个人能真正践行呢?

这就是当时读书人的普遍困境:“知”与“行”的严重分裂。王阳明心学的独到之处,就在于他敏锐地发现了这种普遍的困境。有个典型事例很能说明这一点——王阳明有个弟子名叫舒芬,曾中过状元。一次,舒芬请求老师王阳明帮他抄写一段《孟子》中关于“养身”的名言。他想用这名言作为座右铭,时刻勉励自己。王阳明听后笑道:“你都中过状元了,难道还不知道这个简单的道理吗?”此言一出,在座之人皆为之一震,冷汗直冒。(出自《王文成全书》卷三十六)

王阳明简简单单一句话,为什么众人听了反应这么大?其中道理并不复杂。舒芬作为读书人中的顶级学霸(状元),对于《孟子》这种儒家基础教材一定是十分熟悉的。他却要用老师抄写的书中名言来时刻提醒自己。这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其实就连这位状元,也很难践行儒家的道德规范,即使是最基础的要求!大道理人人都懂,却很难做到,甚至可能从未想过要真正去做。

针对这种严重的分裂,王阳明提出“知行合一”。他希望人们意识到,如果自己说一套、做一套,那就不是真正的“知”。

这个道理看似简单,却着实发人深省。比如检点自身,当我写下“老师应该关心爱护学生”这样看似天经地义的语句时,真的完全做到了吗?

关于“知行合一”,我读到过一则令我印象深刻的小故事——

某老师在课堂上教学生们什么是“孝”时,举了“二十四孝”中的一个著名的事例:卧冰求鲤。

老师富有感情地讲述故事:“古代有个大孝子,他的继母待他不好,但他仍很尊敬继母。一年冬天,继母生病了,想吃鱼,但河面已经结冰。于是这个孝子就脱光衣服躺在冰上,让体温融化冰层,然后抓鱼,带回家给继母吃。同学们,你们看,这就是真正的孝。”

这时,一名学生举手发问:“那个大孝子为什么不直接用石头把冰砸开呢?”

老师竟无言以对。

学生的问题,如一语惊醒梦中人。它看上去那么自然,仿佛谁都能想到、都应该想到,原来还有更好的捕鱼办法。只有真正试图照做的实诚人才会考虑:为什么不换一种更方便的办法捕鱼?

“知行合一”这种看似简单的要求,其实是很高的标准。网上有句流传很广的话:“我们听说过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是啊,现在信息渠道发达,人人都听过看过那么多的道理,为什么总感觉这些道理无用呢?

在提出这个问题之前,不妨先反躬自省:我到底坚持践行过多少道理,真正做到了几分?

教师的职责是传播知识、教书育人,“知行合一”就更是值得思索的问题。我们需要用更真诚的态度,去面对那些看似天经地义的知识和道理。

分享:

编辑:黎昱睿

审核人:白凯